第十一桶 第三百一十六碗 千军万马避白袍 (第2/3页)
领袖,大哥为人宽厚,处处都想息事宁人,耶律太妃老谋深算,咄咄逼人,大哥不是她的对手。 父亲在世时,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朦胧之际,似已入眠,恍恍惚惚来到一处所在,竟是十里连营,但见旌旗飘扬,刀枪林立,铁甲骑士,往来纵横。 高台之上,一人身着龙袍。 威风八面,手执令旗,左右挥舞,场下健儿往来如梭,高声呼喊,正是先帝王钰。
一个冷战,王轼醒了过来。 看天色时已渐渐暗下,猛然回头去看山顶之上的岗哨。 幸好还在。 稍微松了一口气,正待再睡一阵。
“王爷!”一声惊呼,王轼条件反射般跃了起来。 一路疾奔上山,一名士兵手指正前方对他说道:“您看!”
不到一里之外,但见人影幢幢,从左到右,绵延数百步。 前后相隔近千米。 看这阵势,恐怕是一万大军!八百壮士全都惊醒,辛弃疾飞奔上山,立于王轼右侧,看到敌人人多势众,脸上神情越发凝重。
“下马!藏起来!”王轼反应极快,这时候已是傍晚时分,距离稍远已经看不到人。 敌人未必就发现了我们。 可能是对方碰巧也来到此处。
原地伏下,王轼暗思,兵力相差太悬殊,如果正面冲突,定然全军覆没,如果掉头逃走。 人困马乏,若被追上,不堪设想,这可怎生是好?
敌人大部队突然停止了前进,王轼这边几人心中一紧,怎么,发现我们了?
看来担心是多余地,对方停下来之后,开始安营扎寨,依这样子似乎也是要宿营了。 王轼等人齐齐松了口气。 要是真被对方发现。 恐怕这八百骑真得马革裹尸而还了。
有句老话叫“天不遂人愿”,正当他们暗自庆幸时。 就看到一队约莫百十来人地队伍往这边过来了。 不用想也知道,这也巡哨的,而且方圆几里地,就这么一个小山头,在此处看得最远。
“王爷。 ”辛弃疾轻轻唤了一声。
王轼毕竟是头一次上战场,也有些着急,如果被对方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可逃又逃不了,藏又藏不住,这真叫上天无门,下地无路。
眼看着对方越来越近,敌人军官的马蹄声清晰可闻,渐渐的连脚步声都能听到了,王轼伏在地上,想起刚才梦中父亲的雄姿威仪来,底气陡升。 老子那般英雄,我这当儿子的也不能认熊,横竖没有退路,不如赌他一把!
“铠甲!”一声轻喝,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不会吧,这种情况下,王爷还要冲锋?我们这八百人可不够人家塞牙缝地!
可他的话就命令,辛弃疾亲自跑回去取来铠甲面具,服侍他穿上。 王轼脸色严肃,对其说道:“如今情势危险,不得已出此下策,我出去以后,你们不能轻举妄动。 希望这疑兵之计,能把敌人唬住。 ”
辛弃疾何等人?大燕京师武备学堂历期毕业成绩第一名地天之骄子,枢密院精英分子,可听到王轼这句话,吓得他抖了一下,手中头盔掉落地上。 原来不是八百人出去,而是王爷单枪匹马!这与送死何异?
想起近期以来王轼对他的关照,两次出生入死地经历,这血性地山东汉子语气悲壮的说道:“王爷,士为知己者死,今日便是我等殉国之时。 卑职愿与王爷一同战死沙场,黄泉路上,也要保护王爷周全!”
王轼轻笑一声,俯身拾起头盔,戴在头上,搭着他地肩膀说道:“死?我可不想死,本王才二十岁,大好的青春年华,行了,你们藏在山后,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说罢,环视众人一眼,郑重地戴上面具,翻身上马。
上马的那一刻,他脑子里面一片空白,此去是生是死,不得而知。 他谁也没有想起来,脑海中只浮现一个人的身影。 四姑娘,如果本王能逃过这一劫,一定发奋读书,作个文武全才。
话分两头说,那边百十余人的吐蕃叛军先锋,本是奉命占据高处,负责警戒四周。 眼看着那山头已经在望,正打算上山,那山顶之上,突然出现一骑。 因天色较暗,看不真切,想是附近牧民。
待走得近了,在最前面的士兵朝那个人影望了一下,突然停住脚步。 一定是看错了,天还没有黑尽,怎么可能见鬼?眨了眨眼睛,极力张目再度望去,没错,真没看错!是鬼!
那鬼白马白袍,面目狰狞。 站在山顶一动不动!脑中突然想起一个传说,吓得那士兵不进反退,“蹭蹭”几个大步倒回去!
几声惊叫响起,前头的士兵纷纷后退,叛军将领感觉奇怪,厉声喝道:“何事惊慌?”
“山顶,山顶有鬼!”一名士兵手指山顶方向。 惊慌失措地叫道。
那将领一听,偏不信邪。 亲自打马上前,果然看到山顶立有一名骑士,白马白袍,手提长枪,一动不动。 近来军中传言,燕军派来一支白马神军,那为首一将。 年纪不详,但手段高超,我军连败六阵,以致军心震动。 上头派咱们前来,就是为了此事,莫非在这里碰上了?
再仔细一看,没错,和传说中一模一样。 可不是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