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2/3页)
爱去戏园子,尤其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之后,京剧更是兴旺发达,成为了中国的国剧,连带的,北京戏园子也就成了老北京的一大景观。资料里说,那时的北京人,老的,小的,顺手拿个马扎,提壶小茶,呆上京帽,花上几个铜钱,往院子里一坐,可热闹着了。那唱戏的一个眼神、一甩水袖,都能掀起台上台下一片喝彩。那些手中阔绰的生意人、爷们儿,看戏时扔得台上一片金玉满堂。演员在台上唱,台下一呼百应,演员和观众间的互动是31世纪都在家里听歌看视频的年代所无法想象的景观。据说当时,演员在台口刚一亮相,叫好声就出来了,那台上的唱戏的人听了心里也舒坦,像是遇到了知音般,有人捧场了,气氛也就不比往常了,台上唱得起劲,台下听得有味,连那跑堂端茶送毛巾卖瓜子的人也都欢实得在场子里跑得热火朝天。老北京人听舒坦了,看过瘾了,就继续坐在茶楼里唠嗑,老爷们靠着有几个现钱,喝壶新上的龙井,来盘意味深长的对局,谈谈国家大事,好不惬意!
当时看到这个资料,我就对这种戏园子文化向往得不行,想想既然来了,不去看看岂不可惜?何况日后若是进了宫,想要再出来这么悠闲地逛街可就不可能了。想到这里,我挥挥手叫来了跟班的小厮。
“你去过戏园子听戏吗?”我问。
“去过。”小厮老老实实地回答。
“那好,”我喜上眉梢,“我想去看看,你带路吧。”
那小厮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副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惊道:“小姐,您想去那种地方?!那可不成啊!那都是老爷们而去的地方,您是千金贵体……”
“好了好了,就你唠叨,不是有雅座包厢吗?我们包个厢房不就行了?”我有些不耐烦地说。
那小厮张了张嘴,见我的样子,终于还是把满嘴的话咽了下去,说道:“是。小姐,您跟我来。”
于是我和丫鬟便跟着小厮一路前行,不一会儿,来到正阳门外,抬眼望去,前面是人山人海,商铺房屋一眼望不到头,走到里面,中国工艺、东洋西洋的新鲜时髦货,小摊小贩,商品琳琅满目。小厮告诉我,这便是北京著名的大栅栏儿了。我早在资料上见过,这可是老北京城里著名的商业区,不由也来了兴致,东看看西摸摸,短短的几十米竟也走了将近一个小时。这时,一间戏园子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望了望,只见戏园子门前人来人往,进进出出的人大多绫罗绸缎,脸上富态,神情高傲。我不由问道:“你们平时都来这里听戏吗?”
小厮笑道:“小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