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 同姓不婚 (第2/3页)
待三人用李123言情讲故事的模式炫耀着说完,殿内已经有很多人忍不住击掌叫好,其中以面色涨红咧大嘴的李世民最甚。在倭国这段时间别的没学会,由于成日关注家,他们都快成段子手了。
见事情终于说完,一向淡定的孔颖达再次忍不住站出来,“圣上,之前说好教化之事可能行动了?”
李世民有些犹豫,“……这,咱们在倭国只占了三个城,会不会太早?可会让倭国人察觉出端倪?”
王熙然自信一笑,好处没拿到手的时候他也不介意表现一下,“我们在倭国的时候经常与百姓接触,察觉到倭国百姓崇拜大唐文化,我们便在闲暇的时候教他们识大唐文字。毕竟那三城百姓现今归咱们管,在倭国百姓的多番恳求下,我们临走的时候答应过回国后会尽量说服圣上准许他们学习大唐文化。”
说得容易,仿佛一切都是巧合一样。然而想想倭国正在遭遇战乱,便是暂时在唐人的地盘也必然人心惶惶,如此情况下倭国百姓怎么会想着学习。定是毫无痕迹地引导才如此,能做到让对方求咱们施行计划,哪里会引起倭国各势力的警惕。
唐人说租借土地是为经商,王熙然归来前已经顺利制定好经商章程。哪个势力都能到口岸跟唐人交易,在唐人租借的三个城池内无论多大矛盾都不可惹是生非,当然出城后是寻仇的还是打劫的我们就不管了。
想来那三城内必然有各势力的探子,关于王熙然临行前答应百姓的事情也会受到关注。没准不用他们为难,等儒家的人过去,倭国各势力都会派人过去学习呢。与历史上不同,倭国只知道大唐国力强盛,除了制造武器等格物学知识自然也会关注治国之道。
然而那些倭国来大唐的使者已经被策反,便是不策反凭借他们粗浅的了解也不够时间看出其中关键。便是独尊儒术的汉武帝也只是利用儒家思想便于统治罢了,哪里真的就用儒家学说治国了。
拜于儒家的名气,那些不了解情况又想做出一番事业的倭国首领定会主动派人去三城等着学习,没准看到李世民真的派儒生过去的时候还会似往常一般笑话唐人傻,竟将自己的强大的根本教于他人。
当然跟孔老头肯定是说派儒生过去全为民族融合,瞧瞧现在的突厥,自接连派儒生过去,虽然有些部落还是由首领说了算,但是大部分突厥人已经开始以学习唐文为荣,这就是引导问题。由于唐人的手工作坊工钱高,牧民们开始往小工方向发展,再几十年还有什么马背上的民族。
对于这种早就商议好的事情没有人反对,王县公已经讲过只有摧毁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做到长久的统治。只是有些事情还得再提醒一次,李世民如今也变成谨慎性子,“可以随时派儒生去倭国,只是还跟先前派往突厥那些人一样得先考试。”
孔颖达赶紧回答:“那是自然,若成绩不好岂不坏了名声。”老头不傻,完全知道为啥只传播儒家学说,便是知道他也不会放过这种扩大影响力的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