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刘寄奴的奋斗 (第2/3页)
九江东北长江中)大败豫州刺史刘毅。卢循闻刘裕已返建康,欲退还寻阳(今九江西南),攻取江陵,占据江、荆二州以对抗晋廷。徐道覆力主乘胜径进。卢循犹豫数日,勉强从其言,继续东进。时义军十余万,而建康兵力不过数千,不少朝臣欲奉晋安帝北渡长江避难。徐道覆主张乘势焚舟上岸,与刘裕死战,卢循迟疑不决。刘裕迅速调集兵力,周密布防。义军兵临建康近两月,屡遭挫败,兵疲粮乏,遂于七月初还寻阳。十月,徐道覆率军3万攻江陵不利,损失万余人,退回湓口(今九江境)。十二月,卢循、徐道覆率军数万,与刘裕军先后战于大雷(今安徽望江)、左里(今江西都昌西北左蠡山下),皆败。卢循径还番禺,徐道覆退保始兴。七年二月,晋将孟怀玉攻破始兴,徐道覆战死。卢循率余部至番禺,但该城已为刘裕部将孙处由海道袭取,遂于四月退至交州(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与晋交州刺史杜慧度激战,遭火攻致败,投水自杀。至此,起义彻底失败。此次起义前后历时十一年半,沉重打击了东晋封建王朝,但由于作战指导上优柔寡断,几次错过有利战机,失去主动,终于导致全军覆没。
如果说孙恩和卢循的造反(只能说是造反了,因为这种暴徒的行为确实不是人所能办到的)是一场比较野蛮的叛乱,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可就是处在士族门阀阶层的对皇族的挑战了。
首先介绍一下桓玄。桓玄是桓温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他自幼为桓温所喜爱,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其军队,并接替他任扬州刺史,以时年五岁的桓玄承袭其封爵南郡公。两年后,桓玄的服丧期满,桓冲亦离任扬州刺史,扬州文武官员与桓冲告别,桓冲摸著桓玄的头说:“这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