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小事细节,铸就成功人生1 (第2/3页)
,让他把盒子再送回去。他擦擦脸上的汗水,转身走向舷梯,把盒子送下来,领班签完字,让他再送上去。
这时他有些愤怒了,他看看领班平静的脸,尽力忍着不发作,又拿起盒子艰难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爬。当他上到最顶层时,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他第三次把盒子递给主管,主管盯着他,傲慢地说:“把盒子打开。”他撕开外面的包装纸,打开盒子,里面是两个玻璃罐,一罐咖啡,一罐咖啡伴侣。他愤怒地抬起头,双眼喷着怒火,射向主管。
主管又对他说:“把咖啡冲上。”年轻人再也无法忍受了,“叭”地一下把盒子扔在地上:“我不干了!”说完,他看看倒在地上的盒子,感到心里痛快了许多,刚才的愤怒全释放了出来。
这时,这位傲慢的主管站起身来,直视他说:“刚才让你做的这些,叫做承受极限训练,我们因为在海上作业,随时会遇到危险,就要求队员身上一定要有极强的承受力,承受各种危险的考验,才能完成海上作业任务。前面三次你都通过了,可惜,只差最后一点点,你没有喝到自己冲的甜咖啡。现在,你可以走了。”
年轻人懊悔地离开了,但是他却从这件事上吸收了教训,他懂得成功在于一点一滴的磨炼,并立志一定要做一番事业。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后,他逐渐养成了关注细节的习惯,并最终成了一名油田钻井队的队长。
因此,对于那些刚进职场的年轻人,很少马上就被委以重任,往往是做些琐碎的工作。但是不要小看它们,更不要敷衍了事,因为人们是通过你的工作来评价你的。如果连小事都做得潦草,别人还怎么敢把大事交给你呢?
精益求精的执着
在荷兰,有一个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60多年,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换过工作。
也许是工作太清闲,他又太年轻,他得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当自己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样的专注和细致,锲而不舍,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他们的都要高。凭借他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声名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小人物,就是科学史上鼎鼎有名的、活了90岁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个玻璃片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更广阔的前景。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如果你能执著地把手上的小事情做到完美的境界,你同样也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18世纪的讽刺文学作家伏尔泰创作的悲剧“查伊尔》公演后,受到观众很高的评价,许多行家也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成功之作。
但当时,伏尔泰本人对这一剧作并不十分满意,认为剧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描写,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他拿起笔来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了才肯罢休。为此,伏尔泰还惹下了一段不大不小的风波。
经伏尔泰这样精心修改后,剧本确实一次比一次好,但是,演员们却非常厌烦,因为他每修改一次,演员们总要重新按修改本排练一次,这要让他们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
为此,出演该剧的主要演员杜孚林气得拒绝和伏尔泰见面,不愿意接受伏尔泰重新修改后的剧本。这可把伏尔泰难为坏了。他不得不亲自上门把稿子塞进杜孚林住所的信箱里。然而,杜孚林还是不愿看他的修改稿。
有一天,伏尔泰得到一个消息,杜孚林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友人。于是,他买了一个大馅饼和12只山鹑,请人送到杜孚林的宴席上。
杜孚林高兴地收下了。在朋友们的热烈掌声中,他叫人把礼物端到餐桌上用刀切开,当在场的人把礼物切开时,所有的客人都大吃一惊,原来每一只山鹑的嘴里都塞满了纸。他们将纸展开一看,原来是伏尔泰修改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