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91 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 91 章 (第2/3页)

名字,“浩洋电影?不行,hoyang感觉挺亚洲化,不上口……那o电影呢?”

    这么大路化的名字当然也早就有人注册了,珍妮查了一下,很不舍地把这个名字也给放弃了浩洋是她儿子的名字,她已经有三年没见到这小鬼头了,记忆中的图像随着时间,不可避免会渐渐模糊,只有文字永远都那么清晰。珍妮知道自己最好也不要采用这种有特殊意义的词汇做公司名,如果每次提到这个单词都等于是一次提醒,而你短时间内又注定不可能回去,那除了增加心理压力以外,这么做还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是现在,浩洋这两个字,不可避免地开启了一段跌宕起伏,充满了挫折、欢笑和泪水的回忆,珍妮慢慢地进入了思维的世界,她脸上的表情激烈地变换着,时而露出甜蜜的笑意,时而又悲伤地耷拉下了唇角,……

    “人生一场大梦……”终于,她往后一靠,重重地倒在了厚实的床垫上,怅然地吟咏起了许久没有说过的中文。“世事几度秋凉啊。”

    这句古典的诗词,倒是给了她灵感,珍妮又一下从床垫上弹了起来,噼里啪啦地敲打着键盘,“bigdream……嗯,挺好,那就是它吧。”

    陈贞从来都不让自己沉溺于情绪之中太久,总是积极面对现实,这也许算是她最大的优点。定下公司名字,打电话和有关人士做了必要的沟通,又和切萨雷定下了签订注资合约以及演出合同的日期,珍妮没有浪费一点时间,跳起来就去做今天的健身功课。对于她来说,运动是永远也不能放弃的习惯,就和节食、防晒一样,都属于每天例常必须背负的压力。

    在跑步机上一口气干掉了10公里,在一次长长的按摩浴缸放松也是她每天唯一的奢侈以后,她又回到床上,一边敷着保养品,一边打开了的改编剧本:虽然还有一些作业在等着,但珍妮还是分得清主次的,作业可以拿给玛丽做,可的剧本改编思路却只能由她自己来理顺。

    作为时尚界主要的服务对象,她肯定是看过的,非但看过,而且印象还很深,珍妮很喜欢安妮.海瑟薇在片子里的造型,所以反复重看,买了不少同款。但要说她对的剧情有多欣赏,那就未必了,她觉得自己和大部分女性观众一样,只要氛围足够高大上,服装造型足够漂亮,故事能够勉强说圆就行了。甚至她得说,当时她对安迪决定辞职的决定还是很惋惜的,不是说她不理解安妮的心路,只是对陈贞来说,她看影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漂亮的女孩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各种漂亮的场景里做着十分高等的事情,安迪最后看透时尚又或者说看透米兰达,进而离开整个时尚行业的行动让人感到很可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法免费穿着那么多好看又昂贵的衣服了,不是吗?

    可以说,之所以能大卖全球,就是抓住了人性的两大特点:窥私欲、对不劳而获的喜爱。通过,女性观众可以一览高端时尚界的幕后风云,窥见安娜.温图尔私生活的一角(不管怎么说,没有人会以为米兰达是个纯粹虚构的角色),看到这个女强人有得必有失的一面,以及看到安迪怎么在痛下决心后‘免费’(这个词尤为重要)地获得了那么多奢侈品,从而改头换面变得极为亮眼。说穿了,观众喜欢就是喜欢这么三个要素,第一:哦,原来我每个月天看的杂志实在这么运转的,长见识了;第二:别看你米兰达一副人生赢家的样子,其实私生活也很惨淡嘛,我虽然无法和你比事业,但我人生比你幸福呀,嗯,满足感来了;第三:嗯,看啊,安妮麻雀变凤凰,大变身啦,大美女不修边幅也很平凡,这岂不是说明我打扮打扮也很有潜力?顿时对我的美貌又有了希望,觉得还没到放弃的时候。

    求知欲、满足感、希望,这都是很正向的情绪表达,这就不是一部看剧情的片子,就像是所有动作片都会无视物理定律,007也一定要和邦女郎来上一段,卖卖强壮的身材与‘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的帅气生活方式一样,只要能戳到观众的爽点,不管满足的是他们哪方面的*,都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珍妮对没有太大的要求,不指望它成为一部兼具文艺和商业的经典巨制,但她的确想要把改得再讨巧一些。起码在剧情可看性上有一些提升,挖掘出一些她发挥的空间,如果她做得好的话,在狂揽的同时,她起码还能讨好到一些影评人,继续证明自己的演技。

    由于原本影片的导演大卫.弗兰克是的主创之一,珍妮曾一度怀疑他处理剧情的能力,但后来看过原著,又和劳伦见面以后,珍妮才知道他其实已经算是业内高手了,他和另一个剧本作家艾丽,以及制作人温迪一起,把一个冗长琐碎,散发着怨恨和些许自卑的故事改造得条理清楚,从成片来看,不论是拍摄取景、叙事手段还是细节交代,镜头节奏,都是可圈可点,大卫的能力的确无可置疑。的剧情之所以不吸引人,完全是因为它先天不足,从这本书创作出来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矛盾这本书对于核心议题‘工作与私生活’的态度,是无法取得正常社会人士认可的。

    当陈贞还是个观众的时候,每次重看这部影片时,安迪平凡生活的一面她会跳了过去,她觉得这部分剧情所有演员都演得很一般,而且核心矛盾她非常不理解,总之就是无法入戏,但当时她没有太细想,直到现在以专业的眼神来分析,才明白当时她的违和感来自于何处:这故事里的安迪和她的朋友们实际上并不是反对时尚,而是反对专业、忘我的工作态度,这整个故事严重地混淆了时尚、梦想和专业精神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是罕有一定程度的反智主义元素。

    安迪最后离开米兰达,最后的导火索是因为米兰达为了保住自己主编的位置,毁诺把原本预定给奈吉尔的职位让给了她的竞争对手,顺便借此机会考验了安迪的忠心,而安迪认为米兰达的做法她不敢苟同,因此离开了这样的生活方式。陈贞当年还只是个豪门少奶的时候看了就觉得她的逻辑十分荒谬如果连这种程度的斗争都无法接受,安迪这辈子就别想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了。都别说了,就是房地产公司两个销售代表之间,为了抢客户还能连唱全本大戏呢,米兰达当时的情况就是不行动自身难保,而且连奈吉尔的职位也都保不住,没有她撑腰,奈吉尔坐不稳那个位置,那么既然如此,保住自己当然是最优解,就和她说的一样,‘换做你是我,你也会做一样的选择’。

    当然,不斗争无法坐稳高位,这么说可能很残忍,但这就是现实,如果安迪不想面对这个现实,那就说明她还没成熟得能做个合格的社会人,而不是和影片中拍摄得一样,她已经成熟得知道她想要什么。她可以因为自己不喜欢时尚而离开,但如果是因为不喜欢这个生活方式而离开的话,那么她实际上才是那个失败者。

    包括安迪最后回归的‘正常’生活里,她的朋友们嘲笑那些节食的女孩,反感那些无谓的奢侈和时尚,对于安迪‘米兰达要这样,米兰达要那样’感到不满,直指米兰达是个恶魔般的老板,但事实上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想要做出点成绩的人,哪个不是24/7全年无休?就不说珍妮了,caa的邮件收发室有上百名助理,几乎全是名校毕业,穿着自己置办的名牌西装,拿最低的薪水做最累的活,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伺候着脾气比米兰达还大的大经纪人,他们难道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