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99 第124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99 第124章 (第3/3页)

大家还是在杨铁柱家吃的,吃的都很沉默,个个都显得是那么的心思沉重。

    正吃饭的时候,杨二老爷子来了。

    杨铁柱招呼二叔也过来吃点,杨二老爷子心里有事,也知道自己来的不凑巧,便没有推辞,和大家一起用饭。

    等都吃完了,杨二老爷子才开口说出此行的目的。

    原来杨二老爷子此行是来借钱的。借钱这事,由头还是在兵役上面。

    徭役这事儿,虽然征召范围是农民,但是如果农民有钱也是可以不用服役的。可以以银代役,说白点就是交钱就不用服役了。

    当然也没有那么简单,以银代役都是有价码的。这个价码不是明面的,都是暗地里,估计是县衙官府为了收刮银钱设立出来的。

    价格很高,劳役的话,听杨氏说以往的例子是五两银子一人。兵役的话,视征兵役人数来设定。意思就是说,缺人不多的时候,银钱就要的少,大量缺人的话,又或是上面压的紧,那就银钱需要非常多,或者连县衙都不敢以银代役了。

    此次从征召范围就看的出,征召范围很松散,才16-50之间,如果是大量征召的话,年龄范围就会是16-60之间了,又或是见男丁就抓。

    杨氏他们年纪不大,没有见过这种景象,但是村里一些老一辈的人却是见过这种大规模的‘拉壮丁’。到那时候才真叫哀鸿遍野,整个村子几乎不见十岁以上的男丁。

    这次以银代役里正也露了口风,十五两银子一个人。十五两银子对于有钱人来说,不算多,但是对于穷苦的老百姓来说,不亚于一辈子的辛勤劳作攒下的棺材底,又或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攒不了这么多银钱。

    林青婉再一次庆幸,幸好他们做了生意,攒了不少银钱。要不然真到了要用却无的时候,那真是哭都没有眼泪。

    有钱能使鬼推磨,看来这句话在哪儿都通用。

    杨二老爷子家有两个附和年龄的儿子。杨二老爷子本人已过年龄范围,刚过五十,不再征召范围之内。一个人需要十五两,在林青婉看来却不算多。

    谁知道听杨二老爷子和杨氏、杨铁柱他们讨论完才知道,原来官府不是这样算的。只要你家决定以银代役,那就是家里有几人算几人的。不是说,你家有两个,花钱买一个,另外一个也不用征召。你花银钱买一个,只是说这个不用去服役,但是也是算人数的,还是算在二抽一当中,另外一个不交钱还是跑不掉的。

    也就是说,想要杨二老爷子两个儿子都不用服役,需要三十两银子。

    不得不说,这官府很坑人。但是你也没办法,一个无权无势的穷苦老百姓也只能认了。

    这个钱,在场的三家人,哪一家都拿得出来。做生意也做了一年多,每家都攒了不少银钱。

    林青婉家当初盖房子添置家什,把银子花了个差不多,但是一年多也又攒了五百多两银子了。杨铁根和杨氏两家分红少点,每家也就到手不到两百两银子。

    在场这三家人,平时藏得深,但是都算是小有资产的人了。也因此为什么所有人都对腊味鲜的生意如此上心,这生意可把种地甩八百里远了。也许看起来利润不大,每家酒楼每天也就是一二十斤的销量,但是架不住他们发展的酒楼家数多。不能发大财,但是小财还是可以发发滴。

    杨二老爷子家里有两个儿媳妇在小作坊做工,对这三家一起合伙做小生意,杨二老爷子心里也是

    作者有话要说:有数的。不过对于别人这生意能赚多少钱,他心里却是没谱。

    不过家里实在凑不出这么多银钱,唯一能想到借钱的地方,也只有这里了。他打算的是一家没有,几家凑凑应该是够的。杨铁柱杨铁根还有杨氏三家是不用服兵役的,杨二老爷子心里也清楚的,便找上门来。

    杨氏二话没说,让二弟不要担心,她把银子借给他。既然杨氏当长辈的都开口了,几个小辈就没吭声。

    杨二老爷子遂放下心来,对大姐是谢了又谢。

    这事肯定是赶着前面办好最好,杨氏就带着杨二老爷子回家取银子去了。几个小辈的知道能以银代役,便也放下心来。至少给大家留了条活路,至于别人凑不凑得够银子,那就不是他们能关心的事了,自家的心都操不完,哪有多余的功夫去同情别人去。

    ps:嘿嘿嘿,每个人都有一个穿越梦,面面也不例外。可是古代其实不是那么好呆的,更不用说种田了。这么说吧,徭役是每一个古代的农民都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沉重的徭役能把人逼疯,历史上有很多造反都是因沉重的徭役而起。

    当然,很多种田文都会避而不谈,但是面面却不准备这么做。因为俺这么做是有原因滴……~\(≧▽≦)/~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