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八十五章 退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八十五章 退却 (第2/3页)

上司了——二十多年前王安石刚刚高中进士之后,被授予签书淮南及官行公事一职。而韩琦那个时候正是扬州太守。身为扬州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科员之流的王安石那个时候读书非常用功,往往是通宵达旦转日来及洗漱便去办公,市长韩琦以为王安石年少得志,时常彻夜纵情声色,便劝导说:“君少年,无废书,可自弃!”

    韩琦误会了王安石,但这显然是韩琦的一番好意,过王安石未加辩解,只是在三年离任的时候告诉朋友说韩琦赏识自己。后来王安石诗文声鹊起,韩琦才知道自己看走眼了,于是便把王安石当作自己的老部下看待加以提携,而王安石却买账,始终疏远韩琦。

    这段典故王静辉是知道的,并且他还知道王安石有写日记的习惯,在王安石的日记当中评价韩琦是“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这个评价让王静辉很难相信是从王安石的嘴中说出来的,要知道韩琦一生功过纵观宋朝历史也没有几个宰相能够比得上的。

    纵然知道王安石对韩琦没有什么好感,但他依然把韩琦的信拿来给他看——自己是韩琦地义子,两人的私人信件没有什么诋毁他人的秘密,所说的都是大实话——现在的河北诸路自青苗法推行实施之后很短地时间内便引动了骚乱。这本应该出现的,要是皇帝赵顼和王安石这么心急,青苗法应该在京畿路、淮南东路和两浙路实施三年之后才会全国推广,结果试行了仅仅一年多便已经推广了,这才惹来这么严重的后果。

    “韩稚圭多虑了!”王安石看过信件之后脸上也没有刚才紧皱眉头的神色。只是一脸平静地对王静辉说道。

    王静辉听后心中一沉:“看来历史上对王安石的一些评价果然没有错,为了改革的成功,王安石宁可去牺牲百姓一时地利益!”过他也知道就算王安石用“车保帅”的法子来强行变法,到最后过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已。反而使得大宋统治高层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内部纷争,加快北宋灭亡。

    话又说回来,凭什么百姓为成就你王安石的千古英明而落得无数人生活困苦甚至是家破人亡?!王静辉心中翻腾着。他是明白这个道理,他在原来的时空中中国也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固然是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因为改革开放而受益,至少能够使十二亿人口再饿肚子,但现在的王安石变法所引起的后果仅仅是使国家统治高层内部相互倾轧,甚至连老百姓为了逃避役法而自残,此时地变法是以大多数人的利益来换取少数人的发达——“顶着一个崇高的目地来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王静辉所能接受的,况且能够达到富国强兵的道路并非只有王安石所选出来的这一条!

    “青苗法在几十年前的陕西路官员就推行过,某在做地方官员的时候也推行过,百姓都称便利。就是驸马在楚州的时候也是用过青苗法吗?韩稚圭信中所说的,过是片面之词,当然青苗法可能在实行的时候是有些问题,但总体来看是百姓所需要地,是为百姓所谋福的!两浙路、淮南东路去年实施青苗法的效果非常好,仅仅这两路青苗法仅帮助了百姓,还为朝廷新增加了近一百万贯的税收!至于韩稚圭信中所说的官吏将青苗钱摊派到城市中,薛向之和李慎也是把青苗钱贷给了楚州和杭州的商家了吗?这百万贯的青苗钱收入中,其中至少有四十万贯是从这里收上来的!”王安石平静的说道。

    要是韩琦的信件,王安石并知道地方官吏把青苗钱也给摊派到城市中去了。一开始他皱眉头的原因便是如此,他心中的青苗法是为了帮助百姓恢生产,抑制地方大豪通过高利贷的方式来兼并土地,换言之便是青苗法是为了农业生产而设立的,知道青苗钱被弄到城市中来的时候,他心中也是感到有些气愤。过王安石思维敏捷,联想到去年青苗法之所以能够在农业生产本来就很发达的淮南东路和两浙路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就是因为薛向之和李慎把青苗钱贷给了楚州和杭州的商家,想到这里他心中就释然了。

    王静辉做梦也没有想到王安石把青苗钱进入城市的理由解释成自己才是罪魁祸首——大宋所有的人都知道李慎是自己的得意弟子,师生两人都是状元出身,这已在大宋传为佳话;而薛向之则是自己在楚州时候的副手,两人关系都和他这么密切,按照王安石的意思便是青苗钱进入城市你王静辉才是首开纪录的人,凭什么来以此驳斥变法派、反对新法?!王静辉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和王安石相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