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九章 神臂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九章 神臂弓 (第2/3页)

射出三百步外,着实无法做到,因此下官就考虑了加大弓体的反曲率。并且以苎麻捻反复缠绕、油浸增加抗拉的弹性,这才得以达到殿下的要求。另外在试制的时候,下官偶然发现,在弓体分量一定的情况下,若是拉力加强、则使用的弩矢以重矢射程较轻矢更远,下官初时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也只有以此法施为了。”

    当时的人的物理常识,自然是觉得同样的力气用下去,丢轻的东西容易抛得远、重的东西抛得近。以弓箭为例的话,虽然还要考虑一个箭羽受风阻力的问题,但是至少在用羽、形状相同的两支箭矢下,越轻的射得越远。不光是沈默如此想,各国军器监的匠人们也没学过物理课,基本上都是这么想当然的,大唐三百年来,军械制造的部门也都是这么共识的。

    不过,钱惟昱一听到沈默的这番说法之后,立刻就豁然开朗,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原来,弓弩在射箭的时候,如果在箭矢上施加同样大小的动能的话,自然是轻箭初速快、射程远;但是,在弓弩系统中,算法却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弓弩张开所积蓄的动能,是需要由弓体恢复形变本身、和箭矢被射出两部分动能构成的。

    如果弓体本身的形变恢复等效重量相对于箭矢来说重得多的话,那就意味着此前开工蓄的力有更多被弓体本身吸收了,只有一小部分是传递到了箭矢上。以传统弓弩的能量传递效率来说,一般箭矢吸收的只有总弹性势能的三分之一,而弓体吸收的占了三分之二到六成。这种时候,找到一个弓体等效重量和箭矢自重的高效比例,就非常重要了。

    很显然,沈默是经过反复地科学实验之后,不小心摸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分量比例,只是他如今只会应用,而不知道这背后的物理原理。

    “沈先生既然有此收获,那么后续便要求工匠按照这个分量比例施为即可。至于其中是何道理,不知也罢。不过,这弩矢的分量、甚至还有箭羽的材质、厚薄,都还可以继续斟酌损益。”

    钱惟昱出言安抚了一下沈默那可刨根问底骚动的心,便把这件事情揭过了。一边心说:就是要不知道原理才不好山寨,否则,到时候敌国还不是缴获了成品就全部依样画葫芦改良了。

    钱惟昱把神臂弓交还给孙显忠,让帮忙安排测试演练。五十步方圆的小校场里,自然是不能表演三百步远的抛射了,所以只能用透甲测试来代替。军器监的卫兵端来一个用合抱粗的树墩子做成的箭垛、约摸一人多高,随后往上面套了两套皮甲、一套明光铠,还额外在明光铠外面挂了一层连缀在一起的铁质护心镜。

    弄好之后,测试的士兵把神臂弓的望山调到最低,也就是只有不足半寸的高度上——这意味着基本上射击的时候是毫无仰角的平射。如果在这个角度下可以轻松实现五十步内的精确射击,那么显然三寸望山抛射至少也有一百六七十步了,虽然还无法确认有三百步,也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