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大雪的记忆】 (第2/3页)
陈大龙真正接手羽绒厂之后,才发现羽绒厂真是问题严重,打听一个原来厂里的员工,才知道他们去年的开工率只有70%,今年上半年开工率更是不到30%。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产品卖不出去滞留在仓库里面。
而一个月以前,同样是这个员工,陈大龙问他同样的问题,他的答案要乐观得多……
显然董立刚从一开始就想坑骗他!他做假账,串通员工透露假信息,并且故意制造出一种繁荣的假象……
陈大龙不禁感叹:幸亏咱有个聪明的儿子,不然非被给老狐狸骗到不可!
陈繁在厂子里考察了好几天,发现这家羽绒厂如此惨淡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品种单一,式样陈旧,员工七八十人的厂子,其实只生产两种产品,一是大红喜羽绒被,二是羽绒袄,陈繁看到那些存在仓库的里大红色印着双喜字的羽绒被,那些臃肿变形的羽绒袄,心叹,这么老土的东西,你要卖得好才怪!其实这也不怪董立刚,这个年代的民营企业普遍保守,缺乏创新意识,他们觉得,只有大众的产品才能符合绝大多数客户的需求,生产这样的产品,无疑更保险,而那些“稀奇古怪”的产品,只会有那么一部分人喜欢,如果对他们的爱好把握不准,就会有很大的风险。他们不会懂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客户对产品的选择也越来越挑剔,他们生产这样毫无特点的中庸产品,想讨好所有客户,结果却所有的客户都讨好不了,相反,由于经济的发展,客户群体的增大,那些“稀奇古怪”的产品,哪怕是只抓住了其中一小部分的客户,也是一个很乐观的数字了。
又比如,管理混乱,制度不全,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员工每个月拿着固定的工资,劳动积极性非常低,工作效率自然也就极低,无形中增加了人工成本。
再比如,没有稳定高效的进货渠道,由于石河镇采用大棚养鸭的人不多,羽绒厂所需的鸭绒,大都是从别的镇子,甚至别的市县运过来,一来运输成本过高,二来价格十分容易受到需求的影响,如果市场需求过大,就必须花高价才能买到,虽然这几年羽绒制品一直滞销,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但从长远角度来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