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邮市新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章 邮市新人 (第2/3页)

,然后就回自己房间了,一向爱唠叨的母亲听了这个解释没有再说话。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其实下午他的英语试卷一半是自己写的,一半是在班长高松的帮助下抄的,答错了的谎言只不过是他随口编出来的而已。

    撒谎到了这种境界,绝对是国家队的水平,仅仅是一道题答错了,就搞得心情低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孩子有进取心呀!这令做母亲的多么感动,又怎能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今后一定会出人头地?既挡过了问题,又取得了信任,实在是高手中的高手!

    任何人都会说谎话,而说谎骗人的最低水平,就是一说一个窟窿,话还没说完,自己脸就红了,这是笨蛋口中的谎言。

    上升一个档次,就是能够自圆其说,别人虽然有疑问,却暂时找不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注意,只是暂时的。事后还需要用其它的谎言来弥补,以致于最终被人看破,我们说这种人是耍小聪明。

    再上升一个档次,那就是绝对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谎话,考虑到一切客观存在的情况,基本上不会被人识破,这是有头脑的人。

    而最终的境界,就是一箭中的,让听的人连一丁点怀疑的念头都没有,而且是完全的信任,哪怕是别人告诉他那是骗人的谎话,他也不相信。

    这种境界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必需要针对受骗者的心态量身订做,是心理学、语言学、头脑的灵敏程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刚开始赵启明并不想这样欺骗父母长辈,欺骗了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哪里爽,但是他实在不想成天被数落和唠叨,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最后也只有采取这个办法了。

    赵启明轻轻地掀开床垫,从床头和床板的夹层里取出一个小邮册,再次打开最能勾引他的这个本子,看着这些小纸片,他脑子里什么烦恼都没了。

    他感兴趣的不是这上面的花花草草和各种各样的人物造型,而是它们背后的市场价值,那可是实实在在的人民币。

    赵启明有两个邮册,一个是拿来卖的,里面没有什么值钱货,都是糊弄新手的玩艺儿,他平时就是拿着这个本子去学校卖给其他同学的。而手里的这个小本子,才是他自己的存货,除了他自己,没别人见过。

    比起自己的父辈来,赵启明对于中国整体国策的把握,完全超出了他这个年纪应有的认知程度,那就是:在国内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钱的重要性。

    还是他很小的时候,就特别讨厌父母平时的节省,平时不舍得吃、穿、用,连买5分钱一斤的大白菜还要跟人还价4分5……,虽然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全家人生活得更好,但赵启明绝不承认这么做对于一个月工资加起来还不到七百块钱收入的家庭,能有多大的帮助。

    他这几年始终相信一件事:有钱,不是平时省出来的,是靠自己的头脑挣来的。

    只有小市民才只懂得从日常生活里省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父母的表现很大程度上符合这类人没能耐挣大钱的特征,他立志不过这种令人痛不欲生、生不如死的日子,哪怕是一天也不干。

    自从赵启明明白了钱的重要性,就一直在寻找挣钱的机会,选择捣腾邮票则是一个偶然。

    1990年仲夏,赵启明在邮票交易所门口等一位同学,对方人还没来,他就顺便进去转了转,打听了一些邮票的价钱,他当时就对这些四四方方的小纸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这些东西是可以保值和升值的。

    当时他并没有金融投资这类的概念,只是发现了这个不用花很多时间就可以干的生意,这令他欣喜若狂,于是把自己手里十几年集攒下来的800块压岁钱偷偷取了出来,开始了邮票的生意。

    那一年是中国邮市走向高氵朝的开始,虽然当时的上海刚开设了股票交易所,可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个新鲜事物没有多少兴趣,心底里觉得股票是一种风险很大的玩艺儿,和国人传统的沉稳心态不符。与此相反,一部分已经富起来的人把能够保值的邮票作为一种投资和生财之道,疯狂进行炒作,在今后的两三年里带动了整个邮市的火爆。

    与成年人不同,赵启明没有时间像个商贩一样成天耗在离自己家有十公里之远的邮市,他只是利用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的时间去那里转,开始他并不买,只是在一边看。

    即使是周末,卖邮票的人也不是很多,他们手里拿着两三本的邮册,有谁想看就递给谁。后来赵启明才知道,这十来个人除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大爷,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