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4章9节如来佛论佛经 观世音谈主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4章9节如来佛论佛经 观世音谈主题 (第2/3页)

?”如来佛祖问道。

    “梅塘庵堂主持萧(肖)汉卿是当地有名的才子。传说是天神“文曲星”在凡界留下的萧(肖)姓人氏的第X+Y嫡系后代。他著有《肖氏家谱》、《三字定律》,还有许多幽默故事。”观世音菩萨将随身携带的书籍资料,呈献给如来佛祖。接着,观世音菩萨向佛祖及众神,时说时唱的祥细介绍了萧(肖)汉卿编写的《三字定律》等主要内容。

    萧(肖)汉卿,字雨轩。出生于公元585年,卒于公元677年。享年92岁。萧(肖)汉卿与其妻罗秀英,共生育三男一女。大儿子萧(肖)相齐;二儿子萧(肖)相松;三儿子萧(肖)相美;么女肖彩风。

    萧(肖)汉卿读过三年私熟学校,年青时先在五龙山道观学道教。后来,梅塘庵堂主持肖太仙尼将庵堂事物交给他。第二年,萧(肖)汉卿便遇到了陈玄奘率悟空、悟能、悟净在去往天竺取经途中,被观世音菩萨施法“传真”到梅塘为天子岗龙脉圣地筹措陪葬圣物。萧(肖)汉卿从此便终生做庵堂主持。

    萧(肖)汉卿精通“文墨四宝”,写得一手魏碑体的毛笔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秀才”。他当庵堂主持几十年,精心编纂的《肖氏家谱》流传至今,十分经典。他按天干地支的编排顺序,将萧(肖)姓氏人的辈份区分为60代循环:

    QQQ奥千廿源公志敬(廿:音念)

    山永大国正天友宜思良

    汉相传芳远功高启俊贤

    振家惟学业延作以承先

    迪吉光前代诗书裕后昆

    本端经义重锡庆爱洪恩

    特别说明:本作者家父萧远庆(肖济香)于公元2014年10月16日去世。作者肖功臣(应征)从大连回湘(乡)奔丧期间,精心搜集、整理、新编了《萧(肖)氏族谱》。

    新编《萧(肖)氏族谱》

    作者:肖功臣(应征)

    按照原有的《萧(肖)氏族谱》,肖功臣(应征)发现只有27代:

    奥千廿源公志敬(廿:音念)

    山永大国正天友宜思良

    汉相传芳远功高启俊贤

    肖功臣(应征)后来在七队(组)堂叔肖远达家,意外的见到了《萧(肖)氏族谱》

    后30代辈谱:

    振家惟学业延作以承先

    迪吉光前代诗书裕后昆

    本端经义重锡庆受洪恩

    肖功臣(应征)将原家谱的27代加上新见到的30代,只有57代;并没有先辈传下来的60代循环。

    按照祖辈口语传下来的族谱是60代循环,还差三代。肖功臣(应征)翻阅《中国历代帝王录》。公元479—502年中国齐朝时期的皇帝为高帝,名萧道成。萧姓皇帝世袭齐朝27年;梁朝56年;后梁33年。萧(肖)姓皇帝前十位为:萧道成、萧赜、萧昭业、萧昭文、萧鸾、萧宝卷、萧宝融、萧衍、萧正德、萧纲。于是,肖功臣(应征)便取“道、昭、宝”三字为萧(肖)氏族谱中的前三代,将原57代补齐为60代。

    另外,原族谱中后一句“锡庆受洪恩”,肖功臣(应征)觉得这个“受”字不便于取名,便将其改为接近“受”字外型的“爱”字。如肖爱国比肖受国好听!新编史料,特此说明!

    新编《萧(肖)氏族谱》

    道昭宝奥千廿源公志敬(廿:音念)

    山永大国正天友宜思良

    汉相传芳远功高启俊贤

    振家惟学业延作以承先

    迪吉光前代诗书裕后昆

    本端经义重锡庆爱洪恩

    肖功臣(应征)于公元2014年11月将以上家谙记录在他近几年创作的历史神话长篇小说《天子岗》本书中。

    萧(肖)汉卿编写的《三字定律》,现已成为祁阳(祁东)艺人“打渔鼓”的经典台词。

    如今,祁阳(祁东)“渔鼓”调已成为国家(省)非物资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打渔鼓”,类似于单口相声,相当于现代人“说书”。既可单人表演,也可男女搭配表演。“打渔鼓”器材十分简易,就是一个直径10公分、长度70公分的竹筒。这个器材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讲究”。首先是选好长、粗合适的楠竹,然后将竹筒里面的“竹节”打通。选好竹筒后,关键就是寻找蒙竹筒的蛇皮或蛙皮。如用蛇皮蒙竹筒,则需一条十多斤重的大蛇;如用蛙皮,则需一只二斤以上的大泥蛙。寻到活大泥蛙或大蛇时。将大泥蛙或大蛇剥皮后,趁皮是鲜、湿时蒙在竹筒的一头。在蒙大泥蛙或大蛇的湿皮时,先将鸡蛋青抹在竹筒的表面上,尔后将大泥蛙或大蛇的湿皮蒙在竹筒上。大泥蛙或大蛇的皮风干后特别牢固。表演时用手击打,“佟、佟、佟”,声音震憾有力,透入耳目,响彻云霄。

    “打渔鼓”的艺人,要求说、唱功夫务必扎实。边说边唱手边击打“渔鼓”。

    萧(肖)汉卿当年编纂的《三字定律》“渔鼓”台词,至今仍在当地流传。当地人无能做“红、白”喜事,都要请艺人“打渔鼓”。“红喜事”,指生孩满月、生日、结婚等。“白喜事”,指办“葬礼”。“打渔鼓”,有其固有的模式。以前多为单人表演。如今发展为“男女混双”表演。艺人上场,首先要击打一通“渔鼓”。类似于表演“山东快书”的艺人,上台必须击打一通竹板一样。击打“渔鼓”手法越熟练,表明艺人的技艺越精谌。艺人上台击打一通“渔鼓”后,先要用“渔鼓调”唱腔开场。“渔鼓调”由后台一名拉二胡的艺人伴奏。因此,过去“打渔鼓”只有两人,前台一人,后台一人。如今“打渔鼓”,多达四至五人。前台表演男、女二人;后台拉二胡伴奏的一人。另外,新增了一名“经纪人”;一名“电子音乐”播放师。“打渔鼓”人员越精干越受欢迎。因为,当地人无论“红、白”喜事,都讲究摆“宴席”。从古至今,摆“宴席”的“人均”费用随着时间的增长在增长。“打渔鼓”的人员越多,主人家摆“宴席”的费用就越高。当地人无论“红、白”喜事,都不愿在艺人身上花很多的钱。于是,“打渔鼓”这种民间艺术,大多是“世袭”或“单传”。在电子乐器未发展之前,“打渔鼓”在当地盛行。至少,从唐代发展至今,“打渔鼓”在当地经久不衰。

    “渔鼓调”的音乐很美。它即兴而发,随兴而发。开场白的台词全凭艺人演技和经验临场发挥。中间的台词主调不变。如今祁东、祁阳人“打渔鼓”台词虽有创新和发展,但主体台词始终继承了萧(肖)汉卿当年编纂的《三字定律》没有变。

    (男)怀抱竹筒闹腾腾,各位乡亲听(我)说分明。今日不表其它事,单说“三”字的缘源情。“三”在0至9(数字)中,它是统帅,是核心,更是哪灵魂(哪翁啊啊、、、、、、用一声和四声分别发出不同的音调)。“三”“山”两字同谐声,说唱之时难分清啊。(嗯啊嗯啊嗯啊嗯嗯嗯嗯啊啊啊)

    (女)念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常言道:官有官道,商有商道。公鸡洒尿,各有各道。三教九流,男女老少,行行都有生存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三”字,在数字0至9中,它确实很玄妙!

    (男)手击打“竹筒渔鼓”(唱):中华大地名胜多,先说三座名山引入门。四江八河云水路,三山五岳名目多。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岳:

    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念白)中华大地名山多,先挑主要的说一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