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章4节敖闰与露露突然失踪钱塘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章4节敖闰与露露突然失踪钱塘潮 (第2/3页)

,日行夜宿,跑马观花式的走了近半个月时间。这天农历八月十八日来到了浙江省杭州钱塘江,成为观赏世界三大涌潮(另两大涌潮为印度恒河潮,亚马孙潮)之一的钱塘江大潮的两名游客。

    敖闰和露露见到钱塘江涌潮,心情特别激动!

    “露露,我出生以来,游荡了地球上无数的水域,见到过无数的水域景观,真的没有一处水域景观有这么壮观。”敖闰说得没错。因为敖闰只在中国的‘四海’和江河湖泊游戈,并未跨洋过其它海域游荡过。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地有三处: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钱塘江大潮则是最壮观的海潮。世界最壮观的涌潮也有三处:印度恒河潮,亚马孙潮和钱塘江海潮海。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是钱塘江大潮最大的时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钱塘江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由于地球围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自身在24小时内还要转一圈的自然规律,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这个时候,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有这些因素,都促成了钱塘江海域的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绕月(日)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日)引力的合力)最大。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还有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堤(地)像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其次还与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沉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涌潮。由于泥沙的淤积,在江中形成一个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像两兄弟一样交叉相抱,形成变化多端、异常壮观的交叉潮,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丈,浪花飞溅,惊心动魄!

    敖闰见到天下最美的水域景观,诗兴盎然。为了向露露显露自己的文才,他当即赋诗一首:

    仙赞神夸奇葩景,

    风转浪移钱塘潮。

    水墙立沙增幻影,

    美女回头添新歆。

    翻江倒海溅玉珠,

    推波助澜卷狂滔。

    白浪一线叠水障,

    冲滩耸峰惊蓝天。

    敖闰和露露站在拥挤的人群中,尽情的观赏着人间独有的钱塘江涌潮!

    [远景近景加特技]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练,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外,农历每月初一与月中十五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距杭州50公里的海宁盐官镇是观潮最佳处。

    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从明代起以海宁盐官镇为观潮第一胜地。"钱江秋涛"闻名国内外。观潮之日,尤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几天,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远眺钱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奔腾,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达九至十米,确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不同的地段,可观赏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观"一线潮",八堡看"汇合潮",老盐仓可赏"回头潮"。钱塘江南岸萧山南阳的赭山美女坝和海宁市的盐官镇为观看钱江潮最佳景区。在美女坝观赏的主要是“回头潮”即“美女二回头”。

    如今的海宁市盐官镇东南一段海塘为第一佳点。这里的潮势最盛,且以齐列一线为特色,故有“海宁宝塔一线潮”之誉。潮头初临时,天边闪现出一条横贯江面的白练,伴之以隆隆的声响,酷似天边闷雷滚动。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宛若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万头攒动,振翅飞来。潮头推拥,鸣声渐强,顷刻间,白练似的潮峰奔来眼前,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倾涛泻浪,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潮涌至海塘,更掀起高达9米的潮峰,"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这一簇簇声吞万籁的放射形水花,其景壮观,其力无穷,据说有一年,曾把一只一吨多重的“镇海雄师”冲出100多米远。当潮涌激起巨大回响之后,潮水又坦然飞逝而去。有人这样写道:“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

    在第二个观潮佳点――盐官镇东8公里的八堡,可以观赏到潮头相撞的奇景。海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