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职位竞聘(4) (第2/3页)
版的书大相径庭,怎么都找不到重要的出版信息:哪家出版社出的书?
他解释说:
“这是我的一个朋友出资,帮我买的书号出的诗集……”
“还要自己买书号?”孟雪大吃一惊,
“出版社不是给稿酬吗?”
“那是最好的方式,”他说,望着眼前这个被自己称为作家的女人,对出书的知识还是这般
“处女”,便说道:
“现在出书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书要有一定的市场效应,出版社盈利付稿酬,风险出版社承担;第二种书市场难测,作者自己出资,利益和风险共担;第三种书完全是买来书号,作者自己承担一切。”
“第三种最不可取,没什么必要……”话一出口,她就后悔了,手里的书立起来,却也挽留不住声音在空气里扩散传播。
在他精辟的总结中,孟雪的书属于第一类,诗人的书属于第三类,再笨的人也会意识到孟雪的话的意思是手里的书根本没有出版的必要。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孟雪的书比诗人的书水平高,高在有市场,高在出版社付稿酬……无意中把自己和他作了个比较,像自行车的脚踏板,踩下一个,衬托抬高的那一个。
“不,许多文人驾驭文字一辈子了,把自己的一生心血凝缩成书,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当然,也有些人是为了晋升职称。”他坦然地说了这句话,眼睛眨了一下说:
“我们报社的老编辑说你‘在自己的理科专业领域都是博士了,还要在文学领域占一块高地,哼,真他妈的,抢我们的饭碗’!”孟雪不知道他的报社里真有编辑这样
“关心”自己,还是他有意变相回击自己刚才无意的贬低。这样的让人羡慕的骂声,她还真希望多一些。
现在的文人似乎是这样:读者的骂声和作者的知名度成正比。这个道理其实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