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第3/3页)
全形成的气态巨行星。
天枢六——目前未发现有行星系统或原行星盘物质。
另外,针对科学理论,对作品中一些为情节构成而出现的难以避免的不妥、牵强之处,自做如下指摘:
1.为构成尼萨星特殊的自然环境,书中幻想了尼萨星围绕织女星“滚动”的自转方式——如石磨轮围绕石磨盘中心轴的转动方式,然而根据天体力学,这种行星自转轴始终指向公转恒星一点的运动方式并不符合力学原理。自转方式造就自然环境的灵感来自于天王星,从它的公转轨道平面看上去,几乎同样是一颗滚动而行的星球,但其自转轴并不指向太阳。
2.书中描写的“由于大气对织女星光线的散射作用与地球不同,因而尼萨星拥有一片绿色的天空”,其并不符合光学原理。
3.书中关于太阳耀斑爆发引发月球人造大气遭破坏的描写,耀斑爆发至何种强度方能将大气破坏并无依据,因为实际太阳耀斑一直在间歇性爆发着,而真空的月球表面却非常平静,据说人类登月留下的脚印可以存在100万年。
4.书中对“斯康蒂星人的飞船依靠生物动力来推进,动力源微生物的繁衍过程可释放大量能量”的描写,并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5.书中描写的“一千万年前回归的地球人,他们的祖先在一千万年前神秘消失却未留下任何遗迹”,其原因因实在找不到好的理由,故叙述得比较牵强。
6.书中所述的未来某一时刻太阳系各行星的方位,只是出于情节需要,未经考证;如此描写,也是想给读者一个各行星公转时不在一个层面、不都在恒星一侧的概念。
7.书中在不同星球场景的描写中,绝大部分使用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国际标准计量单位,这显然有许多与当值情节不符的地方。然而,为免去描写与阅读时换算的繁琐,保证内容完整性,故此而为。
8.本书构思于六年前,起笔于五年前,由于六年间的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虽在写作过程中尽量引用着最新的科技成果,但难免会有车过辙印,覆水难收之嫌,或许未能完全做到与时偕行。
如以科学真理为凭,以上几点便是我认为本书主要之牵强甚至是漏洞之处,如再细细追究,或若还会有诸多不足,还望读者谅解。
作者于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