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1章 励精图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61章 励精图治 (第2/3页)

队伍,后面的改革根本就无从谈起,得不到执行的东西还不如不要提出来,要提出来就一定要得到有效的执行。

    段飞其实还很年轻,社会经验也很有限,现在,生活将他逼到了一个开国皇帝的位子上,这是个相当辛苦的差事。

    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段飞率先能够推出的就是古代中国已经用了两千年的科考制度。虽然科举制度本身有很多缺点,但是相比由传统的各部族王公权贵来形成管理体系的奴隶制度,科举制度明显是个进步。

    科举制度至少让民间的优秀人才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段飞的想法势必会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抵制。那些得到封赏的王公贵族当然不愿意看到平头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这些机会原本是分配给他们的亲朋好友的,现在,得分给平头百姓,这显然不能接受。

    段飞很清楚他的改革必然会遭到贵族团体的坚决反对。

    要想让他们就范,并不容易,首先他需要一些比较认同这一观点的大臣,包括礼部尚书在内的好几位朝延重臣都赞同皇帝的想法,这让皇帝很受鼓舞。

    他不担心有人反对他,就像当年塞特王从不担心有人造他的反。

    整个王国的军队加地一起,都挡不住段飞的一个拳头,他根本就不担心有人反对他,更不担心有人造他的反,他担心的是百姓过得不好,他这个皇帝当得丢脸。

    再好的想法,得要有人去执行才能办成,有这几位重臣出马操办,他就放心多了。

    有人下去办差,还得有人替他们开道,段飞筹建的三个秘密机构就派上大用场了,段飞一估量,那几个主要的王爷侯爷是一定得摆平的,威逼利诱,还不行,直接派人干掉。

    拔掉这些障碍,几位大臣就能下去办差了,塞特王朝的科考效仿中国古代的科考制度,共分三个层次,乡试那是最低级别,过了乡试就发个秀才文凭,一方面可以继续往上考,另一方面找工作方面也多了一个筹码。

    第二个层次就是省级的考试了,段飞给起了名字叫府考,之所以这么叫,是为以后的官制改革作铺垫的,现在的塞特官制乱成一锅粥,好一点的地方还有个王法,差一点的地方根本就没有王法可言,拉一票队伍,养一拨兵马,就是当地的皇帝。

    这样的局面必须打破,朝延不是窝在京城的乞丐,靠下面的施舍混日子,加强朝延的集权,首先必须要调整级别官制,一层一层往下管,不能够谁有钱谁有兵就能说了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