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何谓国家,一言概之 (第2/3页)
微微拱手,颇为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微臣以为,现在我国面临的最大威胁仍是边疆诸国和各地灭之不尽的叛乱,而这些征讨和战事显然要消耗大量的钱粮,养兵和辎重更是其中重点!而且,黄河洪灾虽然已经过去,但沿黄河的众多河道损失严重,如果不抓紧时间修复,只会影响到国家的秩序和物资的运输,这一点上,又会消耗掉数之不尽的粮草钱财,故而,如今亟需补足的空虚国库显然需要一大笔粮草资源以周转国内困境!至于那些滞留在各城的灾民的处境,在微臣看来,已经在古大人等众多士族的放粮赈灾下好转了许多!故权衡比较之后,微臣以为,此时并没必要再将这些得之不易的粮草搭进去······”
昭原听得剑眉紧锁,虽然心里有些不满古守心“轻视灾民”的态度和做法,但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
至少,若是一万担粮草的大部分都作为了赈灾之用,这对昭国的“持续性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但是,若不能借之泽被苍生,平复几十万灾民心中的愤恨和对朝廷官员的失望,这强行压制下去的矛盾终有一天会深化到一定程度,最后引发国家的动荡!
毕竟,民心是封建社会中最为奇妙的一种东西,它就像农业中的节气一般,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走向!
而昭原先前之所以决定御驾亲征,希望从正面击溃反贼,并将叛军贼首慕容博斩首示众,警醒世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斩断一条能引导民心走向的管道,阻止对抗朝廷的情绪继续发酵!
“木爱卿,听闻你曾主修儒家典籍,朕便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国家一词该作何解释?”昭原沉默了片刻,突然向木守心问出了这么一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
木守心微微一怔,却是没有明白到昭原这么问的用意,但还是认真地思索了片刻,回答道:“《周易》中有提及,国者,古之诸侯王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