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女兵营三番战 (下) (第2/3页)
还能有什么选择?熏臭不一定死人,冲防御墙却必死,上楼吧。
经过近一个时辰的消散,三层楼的空气总算熏不死人了。进入制闸室,转盘已不能用,铁链也断了,只能人力拽拉。万斤巨闸,没有四、五十人,休想拉得起来。但制闸室太小,根本挤不下这许多人。不得已之下,只好先拆屋,把制闸室的四壁全拆了。再出动五、六十人,用绳索捆在铁链上,然后一齐拽绳,终于将闸‘门’一点点升起。
被堵在关城下的二千宋军(尚有五百人留守井陉关,保障后路安全),终于得以入城。
‘门’开了,但无论是杜充、撒离喝还是孔彦舟,都高兴不起来。因为奈何关堡垒太小,最多挤下一千人,而且还被防御墙后面不断‘射’出的冷枪,‘逼’得缩在城堡里动弹不得。这样下去,攻占奈何关与没攻下奈何关有何区别?如果不能在今日突破此关,一口气攻入天枢城,俘掠那几位重量级皇室而遁,一旦太原、平定方面反应过来,等待宋军的,就是灭顶之灾。
一想到天诛军仅仅是千余偏师,就敢耀武扬威于万胜‘门’,东京数万大军,莫敢与之战的情景,杜充就不寒而栗。
再不能拖延了,杜充叫过孔彦舟,再不顾仪态,挥舞纨扇,恶狠狠道:“距离黄昏还有一个时辰,孔镇抚,本相将兵马全权‘交’付你指挥——记住,攻破天枢城,你我富贵无极;若是无功而返……本相劝你也不必过江了,再回你的隆虑山当盗匪去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孔彦舟也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下半辈子是喝稠还是喝稀,就看这一把了。
“杜相公放心,打不下此关墙,俺决不生出太行!”孔彦舟摘下头盔,狠狠往山道一掼,拎着大刀返回堡内指挥作战去了。
杜充在近千军兵的环护下,沿山道一字排开。未得入关。而撒离喝则不顾危险,坚持进入奈何关内看看——折了二万大金‘精’兵,都未能叩关而入,奈何关,是他心头永久的痛。现在有机会入内一观,撒离喝怎会放过?
孔彦舟发狠归发狠,却还不至于发昏。石墙加石‘门’。绝不是光拿人命往上填就能撞开的,必须要讲究战法。
一般攻击关墙,无非就是撞‘门’、挖‘洞’、攀梯、蚁附攻城这些‘花’样。但这些常规战法,在防御墙前全用不上。要么没时间,要么没器具。能够快速且可行的办法,只有一个——集薪焚‘门’。
彼时开山取石。用的都是传承千年的法子:架柴薪将岩石烧得滚烫,然后泼以凉水,在急剧的热胀冷缩之下,岩石结构被破坏、崩解。这种取石之法,普通匠人皆知,孔彦舟当然也知道,所以他提出的攻墙之策。就是在防御墙石‘门’下,堆集柴薪焚烧,待薪火烧尽,泼上冰水,届时石‘门’必然自开……
战法有了,下一步就是行动。
宋军将关城内各种板材与大木钉装拼合,做成一个长达十余丈的搭挂棚——这是宋军攻城挖道时,常用的一种辅助器具。当初天诛军夜炸寿阳城时。就曾经使用过这种攻城器具。
宋军本想制成一个从奈何关城‘门’‘洞’,一直联通到防御墙下的搭挂棚,这样就能最大限度保障安全。可惜的是,没那么多木材,能有个十余丈长的成品,已经很不错了。
搭挂棚制成,宋军开始抱着柴薪。通过棚道奔向石‘门’。从城‘门’‘洞’到石‘门’,距离为五十步,也就是二十余丈。十多丈的搭挂棚,也只能保障一半路程的安全。另外一半路程,就是死亡通道了。
万事俱备,只待堆柴放火,当孔彦舟下令行动时,突然发现,防御墙的火枪攻势,格外凌厉。从第一个抱着柴薪的士兵冲出去时,对面的枪声响起,就再没间断过,火力的猛烈,远远超过先前。十个士兵冲出去,最少有五个倒在枪口下。
‘女’兵又有援兵到了!这是孔彦舟本能感觉。
没错,‘女’兵又有援兵——驻守天枢本城的第二、第四都,已奉命来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