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7章 断路(1)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67章 断路(1) (第3/3页)

了那个和尚。一个坐在好像厢房一样的门前,带着老花眼镜,一边用手指沾着口水,一边翻阅佛经的老和尚。他头顶香疤的数量告诉我,他习佛已然多年,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和尚已经在庙里不会担任什么职务,而是潜心修佛,心静如水,宠辱不惊的看待天下苍生了。我心想既然这个和尚车祸当天按姨爹说的,一直留在现场,等到警察走后才上来说了那句没头没尾的话,这说明第一他是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的,第二他是故意等到人走后来告诉我姨爹知道的。基于以上两种判断,我想我也自然不必对他有所隐瞒,在行内来说,若是要想把事情解决好,必须要坦诚相对才是。

    于是我拉着姨爹朝着老和尚走去。在行礼打过招呼以后,他看到了我的姨爹,并且表情上告诉我,他认出我姨爹是谁了,也知道我们是要来干嘛的了。我对老和尚坦诚了自己的身世和职业,希望他能够以出家人的慈悲为怀,替我和我姨爹解惑,因为他一定知道像我这样的人,如果要跟那个断路鬼硬碰硬,势必不会是好结果,只需要他稍微提点一些线索,我也能在后边操作的更顺利一些。老和尚听完我说的话,微笑着递给我一本书,那本书是个手抄本,年代并不久远,和尚从他身上的布袋里拿出,应该是他自己手抄的。他始终没有说话,面带微笑,即便不是大德,也一定是个高僧。我想他的举动大概是要告诉我,你先别问我问题,先看看这本书再说。我和姨爹对望一眼,心想这样也好,至少人家还要搭理我们。于是我坐下,开始读那本书。由于有大量的古文,我并不能很好理解。在接下来的将近一个钟头,我一直在与这些文字搏斗,读完以后,也渐渐明白了这位和尚叫我看书的举动。

    从那本手抄的《法雨散记》里,我了解到了这座庙的由来。天子殿本名“法雨寺”,始建于唐代,从年代上来说,在整个大重庆都算的上是老资格的寺庙了,坊间称其为“天子殿”,是因为清代的时候,康熙皇帝曾经巡视这里,于是“天子殿”的名号就此传开。于是我才想起进寺门的时候,看到牌匾上那几条巨大的镀金盘龙,一般的庙宇都是修行之地,极少有和尚敢把封建王朝象征着皇权的龙用在自家的建筑上,几百年下来因为交通等因素,这里俨然成了一个静看天下的场所,和尚们自给自足,少了尘世的干扰,修行就容易多了。后来涪陵的城市面积逐渐扩大,越来越多外地的行脚商人会在赶脚途中,特意来庙里一拜,一是为了拉近佛缘,二也是为自己这一路不遇到豺狼或土匪讨个平安。民国二十五年的时候,有一位叫做杨燮唐的四川人在法雨寺的山壁上,刻下了一个巨大的“佛”字,以此来保养法雨寺几百年来,默默传法诵佛的可贵谨慎。可是这一切都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庙宇损毁严重,几乎不复存在。山上的僧人陆续散去,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人还守着那些断墙根。眼前的这位和尚就是在80年代加入到保护大殿的行列里来,随后90年代的时候,涪陵政府认为涪陵位于长江边,上游是重庆,下游是万州等,涪陵的地理位置算得上是渝东的一道屏障,同时也为了开发旅游业,于是开始重建法雨寺。不过这次的重建就有那么些许变了味,好好的一座佛堂,竟然也开始供奉道家的先祖。而新修的“天王殿”,很不搭调的供奉着弥勒佛,上面用描金大字写着“法乳长流”。自此以后,弥勒佛都每天挺着罩杯坐在那里接受信徒的供奉。书的最后一页,用毛笔写了两句话,

    “缘佛,缘法,缘道然?普天,普地,普苍生。”

    意思虽然我不大明白,但是隐约能够察觉到,写下这两句话的和尚,必然有一种无奈与无法的叹息。前半句我猜想大概是在说,不知道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后一句却转而说,我只记住对天地和苍生都去普渡便是。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