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367 逐个分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1367 逐个分析 (第3/3页)

不明只稍稍迟疑了几秒钟就把北方这支敌人的来源、数量和大概军种预测了出来。不是靠猜,而是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的运输能力进行测算。

    大明帝国陆军的后勤运输能力已经算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如果能轻易越过中亚远征东欧也就没有欧洲联军什么事儿了。

    弄20个卫拉着大炮一路横扫过去,沿途攻城拔寨,连俄罗斯带波立联邦全一勺烩。步兵就算再慢,五年不够,十年总能爬到大西洋岸边了。

    当年发现俄罗斯在偷偷东扩的时候,总参谋部不是没想过以攻代守一劳永逸。可惜算来算去,发现即便使出吃奶的劲儿,把家底都掏空,再不顾蒙古各族反对征调大量牧人骑兵,仍旧没有必胜的把握。

    因为除了人为因素之外,长距离远征还有一个重要参数是人无法控制的,那就是天气。一旦遭遇暴雨、暴风、大雪、泥石流或者洪水,再厉害的军队也只能坐以待毙。

    有人说当年蒙古大军西征了多次,几乎次次都能成功。现在武器装备先进了,为什么反倒处处为难呢?这不是个军事问题,而是生活方式问题。

    蒙古大军的西征说是军队远征,实际上等于族群迁徙。就像牧民们每年至少两次的转场,从一个地方赶着牲畜群到另一个地方生活。

    在西征的军队里大部分士兵都是双重身份,需要作战的时候穿上甲拿起武器骑上马就是战士,打完仗卸了甲放下武器一转眼又成牧民了,军事和民生两不耽误。

    剩下的女人、老人和孩子每天也是该放牧放牧,该生孩子生孩子。无非就是把每年两三次的转场增加到了几天就转一次而已,本质上没区别。

    照这么远征,别说去欧洲,如果西欧有陆地通往北美大陆,他们也能一口气走过去。要是时间上没限制,还能再从白令海峡走回来。不光不会减员,去的时候5万人,回来可以变成8万,要不怎么称得上游牧民族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