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4 鞭长莫及3 (第2/3页)
手的副手、甚至衙门里的某个小吏都会把实情上报,让你受到问责,赶紧腾出位置让想做事、想追求理想和成就感的人上位。
与之相比,秦汉唐宋简直就是草台班子,皇帝想干点什么还得先考虑群臣是否愿意附和,实在摆不平就只能忍着。
自打完成了科举制度改革之后,洪涛基本上就原形毕露了,再也不装得虚怀若谷,想干啥就得干啥。除非有人能说出让他认同的理由,否则谁不同意就换个同意的上来,反正都是听皇命做具体工作的,谁上都一样。
然而效果却出其意料的好,以往经常会因为某个政策的不同观念互相拉扯一段时间,现在顶多两次御前会议就解决了,效率提升了不是一星半点。
从此次全国战争动员上就可以看出,在圣旨走出紫禁城那刻起,各行各业里基本就没发生过互相扯皮的情况。圣旨上怎么说的下面就会怎么执行,只能完成的更好,不许打折扣。
这也是洪涛敢进行全国动员和欧洲各国、包括中亚各国来次大决战的主要底气来源。只要没有自己人掣肘搞内斗,经历了三十多年工业化初期建设洗礼的大明帝国,仗着上亿的人口优势凭什么不能一战定乾坤!
“万岁爷,总参谋部的急报到了!”这时平头哥迈着大步走进殿内,把总参谋部的腰牌和装密报的盒子递给王承恩验看。
“……陛下,臣进宫的时候还没接到战报,想来是刚到的!”见到皇帝把目光转向了自己,谭不明赶紧说明为什么不一起带进宫的理由。
“……是谁送来的?”洪涛没去琢磨这种解释是否成立,示意王承恩把封印打开,拿出里面的鲸鱼皮纸,只扫了一眼就抬头询问平头哥。
“三等机要麻花藤正在殿外候旨!”
平头哥,实际上他现在应该叫平头叔了。人到中年,胡子长了、肚子大了、目光深邃了,早就褪去了青涩。不过性格脾气倒是没怎么变,有外人在的时候仍旧少言寡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