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三章 募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三章 募兵 (第2/3页)

六十三万人之众。

    于是便有了“募兵制”的改革。

    募兵有挑选的余地,完全有条件选择青壮年。募兵的薪饷比卫所军高出一倍甚至几倍,管理得好,可使士兵安心服役,军队比较稳定。募兵没有卫所军携带的家属拖累,更适合于东征西戍,机动作战。募兵来自百姓,兵虽丰富,缺额可以随时募补,保持军队满员;不需要可以随时裁减,节省军费。

    募兵制比世兵制更有利于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但实行募兵制能否建立一支精锐的部队关键在于募兵之人和领兵之人。嘉靖年间,在东南沿海谭纶和戚继光都亲自募兵,募后严加训练,所以都成了精兵,尤以戚继光的“戚家军”更为有名。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募兵制的军饷问题,这也是军队能否稳定的关键所在。

    募兵作为自愿参军的职业军人,没有军户那样享有免税政策等等,参军总之就是为了军饷,为了维持生计,而且为了对优秀的青壮年有足够的吸引力,募兵的粮饷较卫所军高出一倍左右。

    嘉靖年间,戚继光在南方的募兵是一日三分银,月为九钱,而隆庆,万历时戚继光在北方募的南兵月饷达到了一两五钱。自土木之变后至嘉靖前期,募兵费用大增。成化八年,西北义勇募集的费用为“人给银3两,布2匹,月米2石”,折银约5两。弘治年间募兵,“人给银5两。”比正统初募兵给布2匹高出数倍。到了嘉靖二十九年,仅九边募兵银就高达五十九万两。

    次后军饷水涨船高,各地军饷不一,有三两的,有五两的,加在一起,到了崇祯年间便成为了朝廷一项沉重不堪的负担。

    如果要在澎湖募兵,鉴于澎湖的苦寒,以及丁云毅在当地的声望,费用略少不少,但也绝不能低于月饷二两。

    而且这二两的水平还不能一直如此,等到经济情况好转,势必还要加饷。

    按照现在水平,招募一百个兵,光是饷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