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五八章 之前和之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五八章 之前和之后 (第2/3页)

佬们,第九级就是那些没田的佃农,至于说流民和乞丐,不在划分之列,也就是属于九级之外,但是当流民一固定住了下来,就有了等级。

    而撤亭改乡则没什么影响,无非就是名称变了一下,同时给每个乡长增加了两名助手而已,不然一个乡只靠一人管理,确实是有些吃力,一个村子,有上百户人口的,都已经算得上是大村了,而许多的村子,也就那么十几户,几十户人而已,遍布方圆几十上百里,一个人跑来跑去的调停纠纷,腿不跑断了才怪,更何况,乡长自家也是有田,也是要耕种的。

    其实把王况叫了来,主要是针对孙家和王家的分级,需要征求下王况的意见,按新的分级制度,王家和孙家应该定为四等或者三等,负担的税和徭役要比以前重一些,可这是王况啊,他们担心王况不接受这个结果,有心作弊一把,把等级定低了,这两家要负担的税金和徭役自然也就少了,但这肯定要被上面驳斥的,行不通。

    可要是把等级定高了,这些人又担心王况生气,王况生气了,后果可能还比上官驳斥更严重。所以,需要大家一起来商量,然后取得王况的同意。那么,只要全州官员都同意,哪怕给王况定个六等七等的,所谓法不责众,上官也是没得办法,最多只能是打了下来重新定过。

    王况是官身,本身有倄田可免除赋税,因此若是把王况定到三等,他要负担的赋税和徭役也和五等六等的普通人家差不多少,他倒不在乎这些,就算是没有倄田,这样轻的税,连后世三分之一都不到,已经让他很是满意了。来大唐后,让他深感小时候所受的毒害之深,课本里到处都在说什么古代苛捐杂税之重,人们苦不堪言,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如此。

    孙家按规定也达到了四等的水平,这是扎扎实实的四等,要负担的赋税和徭役是王况的两倍还多,而孙家的资产现在还不如王家。这也算是给官员一个后勤保障,保证让他们即便不去做任何其他营生,也能不至于挨饿。

    改等级对王况来说却不是什么大事,在他看来,按律分就是了,又不是多重的税,自己负担得起,而且也不会以后给人留个小辫子。

    真正让他上心的却不是这个,王况记得,自己后世为了“场”的由来而特地查过资料,他在看到资料的同时,也看到了,李靖应该是在去年的九月就因病而辞去了兵部尚书的位置,改由侯君集任兵部尚书,而接下来的今年五月,李靖将带兵大破吐谷浑。可是现在,李靖还是当着他的兵部尚书,吐谷浑之战也没任何的消息!

    如果说是发兵前为了保密,而消息没有传出来,这个可以理解,也说得通。可现在已经是五月底,李靖是四月初就和吐浑谷开战了的,并且四月就取得了胜利,五月则是彻底的解决吐浑谷之乱。按理说,现在应该已经有了消息传来才是。

    历史,真的开始改变了原来的方向了么?自己这只蝴蝶的翅膀,真的扇动了飓风吗?

    可以说,之前发生的一切,都是在王况预料中的,历史依旧沿着它的固定轨迹运转着,历史的惯性,固执的维持着它自己的运行方向,王况在建州搞得如此如火如荼,依然没见到有什么影响,该是什么样,就还是什么样,王况都已经不再去关心它的走向了。

    但是现在,突然间,王况发现,改变,似乎早就在悄悄的进行着,只不过是自己没有发现,没有留意罢了,以建州这么一个偏远下州,在大唐的地位毕竟是有限,所以,改变也就从外面开始。

    分级在王况的大方之下很快就结束了,这些个县令凑一堆,主要也是商量怎么个分级办法,既然王况大方,也不为难他们,所以,给王况定了个三等,孙家定了四等。其他家都好办,由各乡长自己去和里长保长商量着定就是了。

    其实真正来说,王家现在的财富是介于三等和四等之间,但王况考虑到后面的田黄,可不能给李老二留下任何拿捏的把柄,就让他们给定了个三等。

    王况从李靖还再当着兵部尚书一事上,得出了李老头现在身体还健康得很的信息,也就是说,现在的李承乾,并没有达到原来历史上那么强势,有个当兵部尚书的侯君集支持,这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假如太子因为势力不够强而削弱了野心,或者说把野心收敛了,那就不是王况希望的了,搞个不好,废太子的事都不会发生。

    这很不好,真的很不好!

    住户重新分级的事情是属于户部,和李业嗣的镇军无关,建州又没什么地方可以建场,除了王况的璃窑是需要驻兵外,其他地方没有要用到驻兵的,所以李业嗣不在今天议事之列。

    从州衙门出来后,王况径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