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四六章 兵贵神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四六章 兵贵神速 (第2/3页)

茶水,有钱的就点一碗豆腐丸或者八宝粥或是番薯粥都行。

    而且,等到了秋天,半年的时间限制一过,要是他们人手够的话,又可以去学做鱼丸,增加一个花色,这小食铺啊,那是越来越红火咯。

    程处默在得到了朝廷同意派一万兵士去帮建州修路,而且只带了路上吃用的粮草的消息后,就通知了苗五,让他派人赶快通知王况早做准备,不要等到兵士来了后,没粮草而引起哗变,那责任就是程老魔王都担待不起的。

    苗五接到消息,吓了一跳,心道陛下可真够抠,派了一万人,连同运粮兵和其他后勤人员,加起来起码一万五,竟然只带路上吃用的粮草,深知粮草的重要性远高过军晌的他,赶忙让魏小五派人去通知自家郎君,早做准备。

    今年已经是第二年种柰果了,到了明年,就可以有柰果收成,王况很是期待的,不光是他期待,梅兰竹菊四个负责照料大棚的丫头也是很期待,自家二郎君这么看中的东西,长出来的果子必定是好吃得紧的,所以,大棚里面,最让她们尽心的就是要用来嫁接的果苗,但凡有个什么小虫子比如说蜗牛之类的爬上去,她们都要手忙脚乱的将整个大棚全搜罗一遍,直到没有发现有其他的虫子这才放心。

    为了保证早点吃到柰果,王况早在冬天就僻了一块大棚的地用来育苗,以便在初春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嫁接,从而把因为嫁接而延缓的生长期给拉回来,到了夏天就可以移植了。

    正忙着嫁接新的一批柰果苗的王况接到消息也是吓一跳,这个李老二,我说负责粮草你就真的一点多的都不带?但想想下,长安一直是缺粮的,他以前在长安呆大半年,深知这一点,别看城中繁花似锦,人人似乎都是丰衣足食的模样,可一到城外,尤其是那些依城而筑的棚户里住的,个个都瘦骨鳞峋,面黄肌瘦的一付营养不良的样子。

    长安米价并不高,建安是四文一斗,而长安也不过才八文一斗,王况也了解过情况,那些城外的人,基本都能买得起米,可关键是要有地方去买,有米可买啊。所以,李世民这么做,也是因为粮草实在是不够所致,他又不是个小器的君王,一个能让大臣进库里随便挑选赏赐的君王,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王况是已经放弃了说只种少量柰果的想法了,田黄矿到手后,这些钱,在他眼中已经全是小钱,没必要藏着掖着,相反,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尽早的将矿挖个差不多,只给李老二留一口汤,然后找个安全地方埋藏起来,等到田黄的价值得到体现后,再来兑现一部分。所以王况今年打算一口气的嫁接出几百上千棵果苗来,一边嫁接还要一边教四个丫头,所以这段时间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既然军队已经派了出来,说不得,只好放下手中的活,跑去找黄良等人商议,他可没想到李老二这么痛快,本来按他估计,就是会派兵来,也起码是各部讨论,然后推诿扯皮一段时间,再来决定,那么就要等到六七月份,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了下来,按行程估计的话,如果这些军士是走的河口,抄现在存在的那条崎岖小道直奔建宁的话,一个多月就可以到达。

    王况有理由相信,这些军士肯定会抄近路,他们除了粮草,又没什么其他的货物要运送,等到了武夷山区了,带的粮草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一个人就可以背起十几天的口粮来,走山路不成问题。

    而且,假如把王况放到李老二的位置或者是朝中各大佬的位置上,王况也会让军士选择这条路,这条路如果开了起来,那么必定是很重要的一条路,关系到东南沿海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所以一定会派了工部,户部的官员随队前来考察,然后再回报回去,怎么样的考察最有效果?自然就是亲自跑一趟了。

    一个月的时间,要将各县里库里的存粮集中运到建宁,还要给那一万多人建造个简易的营地,时间上并不宽余,不过建营地的事情,可以让李业嗣的镇军帮着做,本来各地镇军就有义务为朝廷派来的军队准备营地的,这个不用愁军府会卡着,就是要卡,也要看什么人吶,卡谁也不敢卡李尚书的孙子啊,你还想不想在军队里混了?

    好吧,既然镇军要建营地,干脆连粮草也都由他们来发运,省得又去抽调民夫派徭役影响百姓的春耕生产,至于镇军今年的春耕,就到时候看了,能赶多少就赶多少,赶不出的,秋收后所欠缺的粮食全部由建州给补上。

    饶州那边也得到了消息,听说是派来的军队只带了路上的粮食,也早早的在河口那准备了些,防备着万一路上消耗过大而断粮,这条路一开通,不光光是建州受益,饶州的受益也不会比建州差,所以他们也是上心的,而且要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