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四章 新路 (第2/3页)
一滴水溅到热油锅里,一下子就全触动了起来,别说涨工钱之类的话,就是不涨工钱,这能识字的就已经很受人尊重了,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能识文断字的不光是在家里,就是在社会上,那地位也是很高,受人尊敬的。现在又有加工钱的奖励,那还不都紧着的学?
其中尤以孙二最是滑头,他是负责登记这些夫子名册和操办此事的人,就用了这个便利,早早的私底下去找个夫子,先学了起来,本来他早年间在孙掌柜的资助下就上过一年私塾,就能识得些字,虽然不会写,但读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只要不是冷僻字,不是那种文绉绉的书面语,基本都能明白意思。
这还了得?孙二偷偷摸摸的学了两天之后,就被客栈其他人发现,于是一下就全都有样学样的去找人先学了起来,王况知道后,取笑孙二:“怎么着?还想再爬一步,顶了孙掌柜不成?”
“可不是小东家您说的么?不想当掌柜的伙计不是好伙计,某就是想当掌柜的来着。”孙二腆着脸,笑嘻嘻的。其实他现在的身份就已经是掌柜了,是建安富来客栈的掌柜,但他心高,觉得还可以再爬一爬,过过当总掌柜的瘾。
高三那边,王况也不落下,差了人去通知他,他带去的人,和将来要派去寿山村的,都实行这个制度,至于夫子,那就由高三自己去找,或是请黄进元推荐一两个可靠的人来。
一到年底,王况就又开始忙起来,因为许多事情,是需要人手去做的,尤其是公共事业,更需要大量人手,比如公共书馆,比如说要建的大学堂等等。但是劳力不够,所以王况不可能在农忙时让人来做,只能是等到每年的秋收后到春耕前这段时间里来安排。
城墙还要等到明年年底才能建完,这个工程浩大,王况也不指望着几个月就能建成,反正现在开始至少在百年内,建安是不会有什么乱事发生,城墙并不是急需的,但考虑到人心安定,却又是必须的,只不过不需要那么快建好就是,再说了,老城墙可还要等到新城墙起好后才会拆呢,现在新城区里,住户并不多,主要还是那些原来就住在溪边的贫困户为主,因此只要在没建好的城墙上立下木栅,派人巡视防着野兽袭人的事情就好。
建安四周环山,山上的虎豹不少,王况记得自己没穿来的年少时,应该是八十年代吧,他还上着小学,就有人在山上抓到了一只和狗差不多大的金钱豹,而且此时华南虎还正兴旺着呢,有时候在城里,半夜都能听到远处山上传来的虎啸。
王况今年要筹划的事情还有一件,而且很重要。
李胖子的出现给王况敲了个警钟,如今建安去长安去江淮都是走的须江那条道,要经过李胖子的封地,这很不安全,李胖子为人阴狠,虽然投毒事件不是李胖子指使的,但王况绝对不怀疑,他也有在后面推波助澜。
因此上,如果建安只有这么一条道通往中原,那么李胖子还真有可能在最后王况跟他撕破了脸皮后,派人截了他的东西,也不用在他封地境内,只要你进了他封地,他派了人跟着,出去了后再动手,表面上就和李胖子他没什么关系了,又或者,他指使了当地的关卡,故意刁难,也是见麻烦事。
所以王况准备开辟另一条道路,他后世曾经花了一周的时间,陪着老板绕江西跑了一圈,知道上饶的河口从宋时起,就是建州,汀州,福州这一带进中原的交通咽喉,是古茶道上的一个重镇,既然宋时可以开辟这条路,那么现在应该也是可以的。
河口,既今铅山(读YANGSHAN)所在地,唐时并未设县,是饶州下的一个小村子,从建州出发,经崇安(今武夷山)翻越武夷山脉之后,路就不会那么难走了,然后到了河口,取信水入鄱阳湖,然后就直入大江,要去长安就往西,要去江淮就往东。可以说,如果这条路开通了,去长安的路途要近了至少三分之一。
以前去长安,是要先往东北到金陵,然后改水路往西南而行,可以说,建安,金陵和九江三地,形成一个锐角三角形,而从建安到九江则是最短边,建安到金陵,金陵到九江,都是长边。要是这新路一开通,就是直接走最短边,不光路上的时间节省不少,还有人力物力的消耗都要少许多,这尤其是对一些有储存时间限制的货物更为重要,可以说,沿着这条新路,到长安几乎走的是直线,没什么大的弯折。
饶州境内的路,都是现成的,虽然不是大官道,但路况还是不错,可能这和饶州自己本地去长安去中原多是选择这条道有关。现在的关键自然就是打通建州境内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