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sjwx.la
第二百二十三章 尘封档案 (第1/3页)
作战指挥室那两排豪华的欧式桦木沙发上,六个人在传递翻看着一本本红漆大字加铅封的档案。红月给各位大哥们倒好了茶水,坐在一旁陪着郑远清、钢索这两个外行看热闹。
这份尘封已久的档案上记录着国家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上马的一项大飞机工程——重型直升机工程。重型直升机,是每一个国家都在努力研制的战略工程,但是直升机要比普通飞机复杂得多,就像精密机床一样全凭经验的积累,不花够钱、不做够实验、还没人教,根本就得不到那种宝贵的经验,像重型直升机这种复杂的机械,也只有在那个不计成本搞研究、实践是唯一真理的年代才能搞得出。
至于在后来那个讲究理论为先、嘴皮子为王的年代、一分钱必须有一分效益的年代根本不可能在这种领域有什么进展。研究,就是烧钱;一分钱一分效益那是经商搞经济,不是搞研究。
截止尸乱前为止起飞重量最大、仍然在使用的直升机也只有俄罗斯的米—26,起飞重量达56吨;曾经参加过08年大地震的救援行动。中国的直升机工业一直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直8最大起飞重量13吨都已经算是国产机最大的,更别提重型直升机了。
但是这份档案却明明白白的显示中国曾经研制出过重型直升机,而且还有数百张该机型样机的照片,第一架也是唯一一架原型机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米26几乎同时诞生。该机型没有命名,只是冠名为“重载平台”而已,但是这飞机实际上就是米26,气动布局以及轴位定向、调节系统都是米26的翻版。可能这是中苏“联合研制”的吧,仰或私底下有什么秘密交易,反正这飞机的专利权是属于中国的。
“唉,可惜了。这飞机要是能早十年研究出来就好了。”邱国兴看完直升机的图纸和布局,惋惜地叹道。
“怎么说?这不是挺先进的吗?为什么放弃了。”郑远清不解地看着直升机图纸,邱国兴是直升机的行家,他却是门外汉。
“这飞机起飞重量是大,但是机动性却很差。看这图纸上的数据,首先发动机预热、启动、加速的时间过长,在它出世的八十年代这种机动性已经很差了;其次发动机噪音太大、热量太大,很容易就会被雷达发现;八十年代开始导弹技术突飞猛进,这么大的目标不是等着挨轰吗?再次,那个年代也正是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而这种飞机却只具有七十年代的性能,这根本无法满足数字化战争的要求,被淘汰也是必然的。”邱国兴说道。
“那为什么不像米26那样发展后勤和民用呢?不然的话三年前那次大地震也不至于租人家的了。”郑远清问道。
“中国的国情不同,老毛子地域宽广还穷,很多地方铁路都建不起,对他们来说这种飞机有很大用处;但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sjwx.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