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王宝藏》第三十九章 海盗精神神 (第2/3页)
了一顶帽子,其评价标准是‘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十德,几乎是苛刻地要求人要全面发展,让中国人活得很累。其实,大凡有所成就之人,总会有所缺陷,哪里真有人十全十美?就拿林道乾来说,这十德他至少占了义、智、信、节、勇五德,但因其对朝廷不忠,就全盘抹煞了他,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我们看一个人,是看他的长处,不是看他的短处。经过这些年的研究,我倒有了一个小小的心得:中国之所以在近代丧失了‘天朝’优势,落后于西方,正是缺少‘海盗精神’!”
“海盗精神?”萧邦被这四字一震,“请问董总,您所说的海盗精神是什么?”
“我的理解,主要是激进探索、弘扬商道、追逐梦想、不屈不挠。”董商儒道,“就‘盗’而言,庄子曾以盗跖所言之‘圣、勇、义、知、仁’为强盗辩解,但说的是‘陆盗’,海盗则有所不同。众所周知,就强盗而言,陆盗虽然凶险,但毕竟可以啸聚山林,居有定所;而海盗除了同样受到敌人的威协,还有变幻莫测的大海也是一敌,生命随时都有可能被吞噬。因此,海盗虽以凶残著称,但个个都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热血汉子。从这一点上来讲,海盗比陆盗更可敬。”
“这一点,我不太同意。”一姝有意为难董商儒,“我虽然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多,但从几本文学著作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陆盗很会宣传自己,譬如他们就有自己的行动纲领,打出了诸如‘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旗号,为自己的抢掠找到了正义的借口;而纵观中国海盗,连自己的诉求都不能很好地展示出来,怎么能说比陆盗更强?”
“我说的是更可敬,”董商儒纠正道,“不过你硬要说更强,也是可以的。我问你,中国历史上的陆盗,有什么可敬之处?张角、黄巢、瓦岗队伍、方腊集团,以致上个世纪初的多数军阀,的确提出了自己的口号,但不是被剿灭,就是被收编,终究被传统文化所吞没,仅限于权力斗争而已,对社会没有任何的推动。而明清两代的中国海盗,以王直、你祖上林道乾和郑芝龙父子为代表的大海盗,自发组织民间商贸力量,形成了全球贸易的雏形,这是被历史忽视的事实。现在我们嘴边常常挂着一词:全球化。而我认为,全球化的开端是从海盗开始的——海盗的纵横驰骋、努力探索,为全球商贸打开了门径,商路得以通畅,使物资得以交换,经济得以发展。
“当然,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得更远些,从海洋文明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可能更为清晰。在宋、元、明三代,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海洋国家。宋朝特别是南宋时期,中国大部为北方少数民族据有,杭州政府不得已投向海洋,发展海上贸易,直接促成中国造船、航运的兴起;而元朝时代,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可窥其一斑,瓷器、纺织品、日用器皿等大宗货物已成为外贸的主要商品,带动了一大批人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工业发展空前;明代则是一个矛盾的王朝,既有明太祖的极度保守,又有明成祖的极度开放。在这个时期,哥伦布还没有达到美洲,麦哲伦还没有环球之旅,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还不是‘海上马车夫’,英国人、法国人还不知道太平洋在何方。因此可以说,中国早就有了全球化,早就主导了WTO,根本用不着同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沿岸国家谈‘入世’的条件,他们在那个时代惟中国马首是瞻,甚至中国想把南中国海变成‘南中国湖’也并非不可能。但是,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打败了新兴的海洋文明,明成祖后的禁海政策导致民间贸易萎缩,东南沿海民众的民间贸易权利被无情剥夺,因此必然产生民间海上贸易集团。这些集团,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海盗,也包括你的祖先林道乾在内。
“现在的学者和专家,在研究中国海洋文明时,总是拿郑和下西洋说事。对此,我有不同看法:郑和七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示国威,其次才是贸易,而且是官方垄断贸易,其目的不是推动全球贸易和海洋文明。然而纵观全球贸易史,只有以民间为主导力量的贸易,全球贸易才可能得以长足发展,活力才经久不衰,因为利益比世上任何驱动器的能量都要巨大,是符合人性的。而明朝政府放弃历史责任,退婴自守,强行将历史的巨轮抛锚,那么,推进海洋贸易的担子就落到了亦商亦盗的海盗身上。这些有着血性和拼搏精神的沿海居民,不但没有国家力量做后盾,反而要冒着违反国家法令的危险,赤手空拳,乘风破浪,在海上开辟新的世界,这难道不可敬吗?
“但是,林道乾们的所作所为,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中国,自从海盗黄金时代结束后,逐渐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也就是说,西方的海盗们成了历史的弄潮儿,最终以武力护卫海上贸易,残暴地瓜分利益。多难的中国,直到1978年才重回海洋怀抱:一个个子矮小、到法兰西工厂做过钳工的伟人,决定彻底开放海禁,而后亲自到中国东南沿海的土地上划了一个圈。从那以后,这个圈不断扩大,中国的商船又逐渐恢复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雄伟景观,中国又一次奔向海洋——从某种意义上讲,林道乾们在四百多年前干的事,不就是想实现这个梦想么?”
董商儒一口气讲完,密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林一姝生在美国,只是从各类信息中了解发展中的祖国;而萧邦生长在中国,这种感受更为深切,不禁为董商儒的一番话感动了。
“聆听董总高论,使萧邦顿开茅塞。”萧邦欠身道,“我想,若道乾公九泉之下有知,当引董总为知音。不过历史毕竟是历史,我们只能从中汲取教训而无法改变。倒是董总所言的‘海盗精神’,至今尚不过时。我的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