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海盗王宝藏》第七章 中西海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sjwx.la
    《海盗王宝藏》第七章 中西海盗 (第1/3页)

阳光很好。

    在北京古色古香的小院里享受阳光,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

    费龙潜教授在小院中支了桌椅,邀请萧邦和一姝就坐,享受京城春日的阳光。

    教授今天兴致很高,拿出了一瓶窖藏30年的五粮液,请萧邦和一姝品尝。

    “《华夏新闻周刊》办得不错,尤其是深度报道有历史纵深感,所用资料考据较深,我有时也会买来收藏。”费教授年过七旬,长一双老鹰似的怪眼,满面红光,身材板直,只是头发雪白如银,但声若洪钟,非常健谈。

    萧邦端起酒杯,敬了教授一杯,说道:“早听说费教授学识渊博,却极少接受媒体采访,因此一直不敢登门拜访,怕吃闭门羹。”

    “这要看情况。”教授哈哈大笑,看了一姝一眼,“问题是,你是一姝的朋友,我怎么好拒绝?想当年,我在美国混得很惨,是一姝的姥姥解囊相助,我才得以生存下来。人嘛,谁都不能免俗。况且,近几年我一直收集关于中国海盗的资料,也想找个机会发表一点看法。因此你来采访,可以说咱们是一拍即合。”

    萧邦没想到教授这么爽快。于是赶紧拿出采访本和录音笔。教授却一摆手:“将你的本本收了吧,录个音就可以。我们随便聊聊,完了你将写好的稿子给我过过目,我那时再核实增删。这么好的阳光,咱们喝酒聊天要紧。”

    “一切听教授的。”萧邦有些不自在地就收起了本子,只将录音笔放在桌上。

    “采访嘛,最好的方式就是聊天,天南地北的。”教授端起酒杯回敬了一下萧邦,也示意一姝喝一点,“我最反感那种条条框框的采访,束手束脚的,没有激情,出来的文章也不生动。萧兄弟,我看了你的采访提纲,说出来你别生气。你那个提纲,官话太多,虚得很。像这类题材,要正野结合,中外相衬,才好看。”

    “谢谢教授指点,”萧邦有些发窘,“我在我们周刊,的确是末流的记者。”

    “你倒很实在,”教授哈哈大笑,“不过这没关系,有我在,文章一定会好看。刚才讲了,正野结合,中外相衬,就是这类题材的特点。正史又称官史,是有明文记载的,引用要有出处,分析要有依据;野史呢,民间流传,往往有夸张成分,但故事性强,更具戏剧效果。正史就一定是真相?野史就一定是编造?我看不一定。正史,说白了是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统御人民的工具,《史记》以降,真实性就差多了,宋代以后就更是谬误百出。所以做文章,要两手抓:一手抓主干,就是凡是正史就引据,核对出处,就算错也是史书错,不关你的事;另一手呢,抓枝叶,就是将野史传说借题发挥,奇闻轶事,旁征博引,最能吸引眼球,当然还是需要说明一下,以正视听。中外相衬,就是对比了。没有对比,忠奸难辩,是非不分,就有以偏概全之嫌。就拿中国海盗来说,如果不与西方海盗相比较,很难从历史的角度去认清它的本质。”

    “费教授,您不是说做学问要严谨的吗?”一姝突然插嘴。

    “严谨是指态度,”教授纠正道,“历史上有很多伪作,其实水平也很高。如《李陵答苏武书》,就是后人伪作,但就算李陵本人,也未必写得出这样感人至深的文章;《满江红》亦为后人伪作,但其冲宵气势,与岳武穆情怀暗合,素为世人景仰。所以说,一个学者,如果拘泥于刨根问底,寻章摘句,而忽略了时代精神,就无法探精寻微……”

    “教授是说,中国海盗的历史记载并不符合史实?”萧邦深恐他扯远,赶紧插话。

    “你不要打岔!”教授怪眼一翻,颇为不悦,“这个不说清楚,后面的就没法弄。好吧,看你是个急性子,今天我也有兴致,就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sjwx.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