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我叫沐孜李,是良民 (第2/3页)
白马向清波。乘冰始渡河。置兵须近水。移营喜灶多。
长坂初垂翼。鸿沟遂倒戈。的颅於此去。虞兮奈若何。空营卫青冢。徒听田横歌。”
这是著名诗人庚信写的一首诗,赞美大将军卫青的,可卫青同样也是出身于奴隶。
唱完了又问道:“我看张侍郎文是比不上百里奚,可武能比得上卫青否?二郎,奴想起了一件事。”
“什么事?”
“卫青当年做了大司马之后,依然从不结党,从不养士,这使奴想起了二郎,二郎如今也深受皇上恩宠,家中是富有万贯,可也从来不结党,从来不养士,大开中门。心性高洁,奴二郎府中,只觉得很干净,奴很高兴。”
连宋璟也低头笑了起来,这个小丫环讲话比王画还要锋利,她说王画很干净,却暗中又一次狠狠讽刺了张柬之一回。
但也佩服王画的眼力,今年只是到这个小丫头酒馆里喝了一回酒,立即将她召入府中。原来如此,就凭今天她散发的熠熠光彩,也值得王画将她请到府上来。
可宋璟不知道,这是王画无关,是李红觉得她人才不错,品性好,央求王画将她请回府中帮忙的,或者还有其他的目标。反正里面夹七夹八的故事,也很多。
张柬之只有沉默,他也让这个小李子弄得惊讶万分。
沐孜李又说道:“那不谈,或者张侍郎心中一定想,我家二郎写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因此不能以不是职权所,看到朝堂上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就袖手旁观了?”
张柬之点了一下头。
“但我想问张侍郎一句话。二郎的身世,现天下许多人知道。二郎没有出世之前,家庭贫困。是什么原因?一起命案,让人要胁了。现凶案的两个人缉拿中,可好象还有一个人参与,为什么张侍郎自认为是忠臣,为什么没有听到你过问过此事?或者你真如我家二郎所说,只盯着皇上的宝座,不管百姓死活?”
张柬之再次被问得哑口无言。
这件公案如果说起来,朝中所有大臣都有过失,不是不知道,主要一方是郑家,另一方是一个平民百姓,也得了好处,不敢追究下去。于是大家一起息事宁人。但讲公正,这样做是不行的。
“奴再问几句,当年邙子巷,二郎遇刺,奴好象听说了,除了皇上外,朝中好象也没有几个忠臣为二郎讨还公道。相反,奴却听说了张宸监朝堂上说了公道话。难道这世道反了?忠臣讲歪理,而忠臣眼里的所谓奸臣却讲正理?二郎,奴不懂哎,能不能教我?”
“咳,咳,”宋璟再次低头闷笑。这个小姑娘也讲歪理,当年那件事牵涉的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有可能会使皇上打击七姓,有可能引发国家动荡,所以大臣们才苦劝,将案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况且王画也只是受了惊吓,并没有受伤。
但今天两个人说话很僵,也有张柬之的原因。王画六千手下死生未卜,心情恶劣可想而知,可以劝说王画顾及一下朝堂大势,但张柬之语气太咄咄逼人。当王画说了一句,你知道我张宸监府上自称了什么时,那时候张柬之应当表示一下关心,有可能那天王画受了折辱。可是张柬之就当没有听到一样,他知道事情要糟。
“好,就算我家二郎是一条贱命,不值得某些忠臣关心。可为什么突厥人奇怪地攻打繁畤,战后二郎又奇怪地砸了太原王家的门匾?这可是成千上万繁畤百姓的死亡。难道张侍郎没有听说过?没有产生过疑问?或者这么多百姓不是人,或者六千血营士兵不是人?”对于繁畤一战内幕,她同样不清楚,但想过,觉得此事隐隐与王家有关,可不能理解为什么王画没有说。今天性一下子翻出来。
“不但如此,我感到我家二郎你们这些忠臣眼里也不是一个人。遇刺没有人过问,青山沟遭人打压挟迫也没有人过问,家人被掳没有人过问。奴常想一件事,如果不是皇上维持着二郎,靠你们这些忠臣,我家二郎现还会不会这世上。恐怕早被一些人用手段铲除了吧?如果那样,不知道张侍郎今天又要找那个大臣做替死鬼,来撞圣上的愤怒当口?”说完后,脸上露出深深的讥讽。
过问了,讲了公道话了,可那只有狄仁杰一个人。
因此到现,王画还经常到狄府看望狄老夫人,正月时听说狄夫人生病,特地骑马从长安赶到洛阳,看望了她,这件事同样被传为美谈。但除了狄仁杰外,似乎还真没有其他的大臣,要有,只有张氏兄弟暗中帮了许多忙。所以沐孜李这句话再次刺得张柬之哑口无言。
“再说忠臣,奴只是一个民女,但也听说了一些事情。上次二郎为了朝政,不惜怒斥圣上,进献务实、精兵、简政、进纳直谏、使用人才、善待贱民几条忠言,就凭这一点,也不会弱过张侍郎吧?还有,”说到这里她很激动,将王画身上的袍子拉开,指着一刀刀或明或暗的伤疤,忽然哭泣道:“我不知道这需要怎样的战斗,才会留下这么多的伤疤。”
张柬之也没有话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