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54 商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54 商道 (第2/3页)

切事情交付,是骨子里带出来的可靠。他太明白,独木难支,这天下太重,太重,胤礽一人托不起来,而眼前这个,就是他为太子准备的臂膀,待为他持节云中、托梁架栋的。

    “听说你把胤祥教训了一顿?”

    胤禛跪在地上,被康熙打量了半晌,也不叫起,突然问了一句,心里一跳,老爷子消息也忒灵通了。

    哎,今日这所谓的问书,果然不是天上平白掉下来的。老老实实的俯首:“儿臣之罪,儿臣鲁莽了。”

    “哼,行了,你要知罪,六月天里能下冰雹!”

    康熙嗤笑,却并不带什么责备意味,反而如幼年与他逗乐是一般,一时胤禛有些发怔。

    “起,”康熙语气突然温和下来,“陪阿玛出去走走。”

    近日北京的风是越发的大了,接过李德全手中的披风,胤禛亲自给父亲披上,伺候着出去了。

    “《通鉴》怎么就那么不着你待见啊,便非要学《书》,又何至于动了手去?”

    沿着鹅卵石小路慢慢溜达,顺便看看两边水波涟涟姹紫嫣红,到时有十分的意蕴,偏他老子突然扔下这么一句来。

    胤禛一时也不知该不该说,怎么说,便有些迟疑,“《通鉴》乃治国之大略,繁复深沉……”

    “少拿那些花花套套来对付朕!”听见这个,康熙便先冷了脸,“照实里说!”

    胤禛无奈苦笑了下,心里却解脱了三分,这上面,他有些想头,憋在心里很久了,近日一吐为罢了。当下撩袍跪在了鹅卵石上,“儿臣胡言乱语,扰乱圣听,若有不妥,求汗阿玛恕了儿臣的罪过。”

    “但说无妨,朕不追究就是。”

    “儿臣以为,自前朝而国朝,文风大为不妥。”

    “哦?”

    “古之国士,为百姓计,今之士人,为膏粱谋。”胤禛说着说着,真有些喷薄而出的意思,声音也高亢起来,“自宋明以降,人心大坏,不思为国为民,谋划民生多艰,只顾着钻研人心,争权夺利。士人二分,一类人国破家亡仍笙歌艳舞、纸醉金迷……”

    “另一类人,”说到这儿便当真咬牙切齿起来,“另一类人临危势却起石渠纷争之论,兴党同伐异之说,如宋之温荆,明之东林。更可恶者只顾着钻研帝王心术,揣摩上意,全无真心,不思以堂堂正正之手段治民安国,全无汉唐气象!”

    “呵呵,”康熙看儿子这副义愤填膺模样,反而笑了,又渐渐端下脸来,“无知书橱!竟比老三还天真!你道我朝开国,是能与汉唐相较的么?”

    “回阿玛,儿臣不敢相与。”胤禛倒全无畏缩之态,“我族入关,非汉家正统,然夫子之道,知礼仪者中原,废礼仪者蛮夷。若我族先以偏狭自缚,则失之者众。”

    实际上这番话倒是真戳到康熙心坎里了,他为帝为皇,高居九重,最恨揣摩上意,就是要让臣子又敬又怕又畏,更深知统治之术,一心汉化,反倒饱受满家王亲非议,倒也时常郁郁,今日不想这孩子竟能与他想到一出去,难免多开怀几分。

    “那也不必先背《尚书》啊,于胤祥忒艰涩了……”

    胤禛听他说起这个,知道此事揭过,又想到前几日看着读书时鸡飞狗跳场景,不由微笑,“儿子想着,他虽小,多背几段堂皇理事之道,虽不解其意,但耳濡目染总能定定心性的……”

    “就你操心多……”

    这边胤禛才得了圣命,艰难的起身,膝盖已经被鹅卵石压的酸麻,仍是强撑着陪老子散步,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