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我赵光义,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第2/3页)
南下,兵锋直指大宋心腹。】
【一时间,朝堂震动!】
【文武百官意见不一,其中不少人主张避其锋芒、迁都避敌。】
【而赵恒本人……居然也想逃。】
【没错,堂堂皇帝,第一反应居然是跑路。】
看到这情节,许多历代帝王都眉头直皱:
这大宋皇帝到底是咋回事?
咋一到关键时刻,一个个都想着先保命呢?
宋徽宗当年听说金兵压境,吓得直接昏过去,紧接着匆忙退位,准备跑路。
赵桓继位之后,也整天想着收拾细软跑路,最后还是被李纲死死拦下,才守住了皇都。
现在一看,原来这一脉的“跑路传统”,还真是从赵恒这儿传下来的。
关键赵恒不是末代皇帝,是正儿八经的开国第三代!
一般来说,开国前三代皇帝都不至于太拉胯:
第一代打天下的,肯定有真本事;
第二代耳濡目染,也不差;
第三代继承前两代经验,怎么也该有点骨气吧?
可赵恒——他真没那个劲头。
说到底,还得怪赵光义。
当年“高粱河惨败”,打得丢盔卸甲之后,赵光义彻底失去了再战之志,从此搞起“重文抑武”。
结果直接造成整个宋朝的武备系统被拔了牙,皇帝们一个个都成了“战五渣”。
军国大事?能躲就躲,实在不行就跑路!
【关键时刻,寇准站出来了】
【就在赵恒准备撒腿跑路时,宰相寇准站了出来,拍着桌子力劝皇帝亲征澶州。】
【赵恒硬着头皮上了前线,一到那儿,宋军气势顿时不同。】
【宋军死守各大后方要地,又在澶州城下放出八牛床子弩——】
【然后一箭射杀了辽国名将萧挞凛,辽军士气大跌!
【而赵恒,在寇准的再三敦促下,亲自登上澶州北门城楼,亲临前线督战。】
【这一出,气势如虹!】
【万军齐呼“万岁”,声传数十里,士气高涨!】
【皇帝一到,潭州一带军民纷纷集结,声势浩大,竟有数十万之众。】
【反观辽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