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6章 内定的继承人,权力的分岔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46章 内定的继承人,权力的分岔口——!! (第2/3页)

在五代十国那动荡纷争的年代,设立太子本就不是制度上的共识。

    纵观整个五代诸朝,几乎没有哪位皇帝会正式册立太子。

    当时确立储君身份的一种“潜规则”,便是“亲王任京官”。

    也就是说——

    封亲王的同时,兼任京师最高长官——京尹。

    这做法背后,源自五代十国那极度不稳定的政局环境。

    权力多掌握在兵马大将、各地军头手中,朝局更替快得惊人。

    稍不留神,年幼的新君就可能被架空甚至清洗。

    赵匡胤的登基便是典型例子——

    柴荣刚咽气,他便穿上黄袍坐了龙椅。

    或许赵匡胤最初也未必有野心,只是事到临头,挡也挡不住众人的“拥戴”。

    在这样的政局里,谁年轻、谁就危险——老练成熟者才能稳住天下。

    因此,“年长为君”成了当时政坛的一条生存法则。

    赵匡胤自五代乱世中摸爬滚打多年,自然深谙这一铁律。

    他迟迟不肯立太子,也正是因为担心激起朝局震荡,招致不测。

    而赵光义既封亲王、又任京尹,这种配置基本就等于皇储身份的“明示”。

    所以后来赵光义登基,并不令人意外。

    即便站在赵匡胤的内心深处,他终究还是希望江山由亲儿承继。

    但朝堂局势又岂能由一人意愿左右?

    最终是不是亲手把帝位递交给了赵光义,也未可知。

    “光义,你先起来吧。”

    赵匡胤语气低沉地道出这句。

    传位之事,暂且搁置不谈……

    更紧要的,是你这一大串外号怎么回事?

    “外号多,代表你‘事迹’多。”

    赵匡胤眼神凌厉,话锋一转:

    “你这些年,到底都干了些什么勾当?”

    你前头那两个不成器的子孙,已经让大宋的颜面跌入尘埃。

    你不会要连最后那点脸,也给糟蹋光了吧?

    赵光义听完这话,才缓缓站起身,袖口偷偷拭了把额上的汗。

    虽然他名义上是“默认”的储君,但真把这事摆到台面上,可就犯忌了!

    若真挑明了,不等于坐实篡位之嫌?那才叫“自找死路”!

    此时,其他皇帝们也饶有兴致地看向天幕——

    因为照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