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6章 唯有强汉,才不受人欺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36章 唯有强汉,才不受人欺辱——!! (第2/3页)

治、经济、体制上的改革,同样开天辟地。

    他不是不想“休养生息”,而是现实容不得他软弱。

    如果非要给他下定义——

    汉武帝更像一个“燃烧自己”的体制缔造者,一个用鲜血和铁腕重塑国家的改革者。

    他推行的察举制、设刺史、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等制度,成为后世治国的根基,影响深远!

    他不仅战功彪炳,更留下了制度上的丰碑!

    他采取的是以国力碾压敌的路线,用庞大的资源堆出胜利的道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那种讲究精妙布局、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的打法。

    因此,汉武帝“武”字的分量,可谓沉甸若山。

    这个“武”不仅是一种军事成就,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凝聚——

    它撑起了民族的尊严,树立了民族的骨气,也塑造了千秋的自信!

    ……

    大宋!

    赵匡胤注视着头顶的天幕,眼神中掠过一丝莫名的羡意。

    那位被称作“文皇帝”的唐太宗……

    谁又不曾渴望像他那样,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山河一统?

    可惜,大宋如今的国力,还远不足以完成这般宏图伟业。

    收复失地,路途仍旧漫长崎岖。

    尽管如此,赵匡胤对李世民也并非满怀钦佩。

    李世民能听劝纳谏,确是史书上的佳话。

    但在赵匡胤看来,若是一位帝王能从一开始就审慎行事、防微杜渐,又何必非得靠群臣提醒呢?

    换句话说,唐太宗虽然愿意接受批评,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他自律不够。

    赵光义也补充一句:

    “李世民虽有才干,却太在意名声。”

    事实上,从宋代历代帝王的语气看,对李世民的评价似乎普遍偏冷。

    赵匡胤嫌他修养不够,赵光义嫌他图虚名。

    连完颜九妹都觉得这位太宗虽善于领兵。

    但文治并不出色,所谓的纳谏更像是表面功夫。

    可以说,大宋一朝的皇帝们,在对待李世民这件事上,可谓难得一致——

    不是很服气。

    也可能是宋朝自己存在一些底层问题,导致他们看谁都不太顺眼。

    无论如何,未来还是要继续前行。

    灯油也得继续熬!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