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山河虽亡志未死,气节长存照千秋——!! (第2/3页)
几位早期皇帝开启的“甩手掌柜”之风。
从嘉靖开始,这种“皇帝隐身”的趋势便逐渐显现。
虽说嘉靖二十年不上朝,但他依旧牢控政务,朝堂尚能维持。
到了朱由检的爷爷万历后期,才是彻底躺平,甩手不干,政务瘫痪。
朝堂若无主心骨,岂能撑起一个王朝?
若非绝世枭雄,谁也难力挽狂澜。
朱由检这个皇位,不论谁来坐,开局都注定是低人一等,委曲求全。
他能最终以死殉国,已是将自己这一生交出的最好答卷。
功过是非,随风而逝。
……
康熙时期!
康熙静坐宫中,看着面前播放的大明末代帝王的视频,神色凝重,轻叹一声。
“大明啊,真正开始败落,还是从万历、泰昌、天启三代之后。”
“崇祯登基后,虽有心整顿朝政,无奈大势已去。”
“他亡的是国家,不是人品;他失的是江山,不是气节。”
康熙一边看着画面,一边缓缓开口,对身边围坐的皇子们语重心长地讲道。
他年少时对《明史》极为熟悉,尤其对明末的风云变幻格外在意。
“明亡之因,并不能全怪在崇祯身上。”
众皇子虽点头附和,但无人敢随意发言。
康熙目光一转,落在太子胤礽身上,淡淡道:
“胤礽,你怎么看?”
太子沉吟片刻,答道:“明亡既是朝纲败坏、民生凋敝所致,亦是命数既定,非一人所能挽回。”
康熙点了点头,未多言。
这才让其他皇子也纷纷献言。
“崇祯勤政如牛,却误信小人,轻疑忠臣,终至瓦解社稷。”
“他虽有偏失,但非亡国之罪人。”
“天启若亡国,尚可理解;崇祯不该亡,却亡了,真可叹。”
康熙听着,面露几分赞许。
这些话虽各有角度,却也皆有道理。
他抬头望着天幕,神情微凝。
大明诸多皇帝的点评已完了,接下来,该轮到他们大清了。
虽然康熙不是开国之君,却也是大清帝系中,地位无可撼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