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九成宫令传恩泽,万两黄金归使臣——! (第2/3页)
这般表态,李世民终于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满意。
这个儿子啊,虽说骨子里总带点异族的跳脱劲儿。
但只要心正,未来也未必不能撑起这大唐江山。
……
乾德时期!
赵匡胤这会儿,心里还是难以平静。
他始终无法摆脱那些后世昏庸子孙带来的羞辱感。
他怎么都想不到,堂堂大宋,竟会遭受如此奇耻大辱——
靖康之耻!
回首历史,纵然曾有胡人入侵中原,但像宋徽宗与宋钦宗父子那样——
双双被掳北地,举国上下一夜崩塌的惨状,实属罕见。
赵匡胤越想越怒火中烧。
再看元顺帝,虽也是一位亡国之君,可人家好歹曾试图力挽狂澜,振兴朝纲。
实在无力回天,才逐渐放弃挣扎。
反观赵佶……整日沉迷于丹青字画,书法诗词,不问朝政也罢,连骨气都没有!
他与赵桓父子俩,毫无脊梁,毫无血性。
这大宋不灭,才真是天理难容!
“哼。”
赵匡胤冷哼一声,心头憋闷,久久无语。
……
洪武时期!
“大元当时早已千疮百孔,就算元顺帝想整顿朝政,也无济于事。”
朱元璋眯着眼,望着天幕,语气淡然地开口。
在众多皇帝之中,他是最有资格评价大元衰亡的那一位。
他亲历了那段动荡岁月。
也正是将大元彻底扫入历史尘埃的终结者。
元顺帝虽然口口声声要改革、图谋中兴,但现实残酷——
朝廷腐化严重,地方秩序几近崩塌,百姓苦不堪言。
当时民间甚至流传许多讽刺歌谣:
“九成宫令传恩泽,万两黄金归使臣。”
“衙门欢声笑语,百姓却哭声震天。”
“黑皮官灯添一重,满城尽是污吏踪。”
朱元璋知道得清楚,那些年,不仅是天灾不断,更是人祸连连。
地方官贪得无厌,榨干了百姓的最后一口粮,饿殍遍野,他的亲人也没能逃过这场浩劫。
家破人亡,让他彻底明白了什么叫“民不聊生”。
也正因如此,他建立大明之后,对贪腐格外痛恨,绝不容忍一丝一毫。
当然,大元的灭亡并非仅因官僚腐败,还有那年年不绝的灾祸——
旱涝相继、蝗灾连绵、瘟疫蔓延,百姓在死亡边缘苦苦挣扎。
“大元注定走到尽头,而我大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