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只有李承乾这个嫡长太子,以及青雀和稚奴!! (第2/3页)
也挺好。
朱元璋目光一扫,见诸皇子沉默无语,脸色一沉:
“你们怎么都不作声?”
众皇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仍无人应对。
最后还是朱棣挺身开口:
“汉武之事固可为鉴,但绝不会出现在父皇和大哥之间。”
“这点上,武帝不如咱父皇。”
朱元璋听到这话,脸上顿时浮现出一抹欣慰笑意。
……
永乐时期。
朱棣揣摩着“父子互不相知”这几个字的分量。
汉武始终以为刘据是个软蛋。
但那刘据,不过外柔内刚,实则承继了武帝的刚烈!
所以在遭江充、苏文陷害时,立马揭竿而起。
改编后的刘据做得更干脆利落。
识破其中政治玄机,以雷霆之势清除奸佞,并亲自面圣,一举化解风波!
朱棣抬眸望向自己的三个儿子。
他真的了解他们吗?
他首先望向大儿子朱高炽那肥胖臃肿的身形。
朱高炽的确体质虚弱,未能继承他的武艺。
不过,这小子在处理政务上却颇有手段,治理国家井然有序。
可会不会……
他外表仁厚,实则心思深沉、颇有算计?
自己是否太轻看了他?
朱棣对朱高炽能否顺利承继皇位始终心怀忧虑。
可朱高炽身为太子已有二十载,其势力稳扎稳打,党羽满朝。
此人的根基,其实并不容小看!
也许,他和当年的武皇一样,顾虑根本就是多余。
随后,朱棣把视线转到了次子汉王朱高煦身上。
这孩子像极了自己。
战阵之中英勇无畏,性情如火,是几个儿子中最像自己的人。
若让老大登基,老二势必不甘。
朱棣对此毫无疑问。
他之所以未立高煦为太子,也不是没有深思熟虑。
首要之处,乃是遵循嫡长子继承之制。
立长为储,从法理上讲,合情合理。
再者,他这一生穷兵黩武,征战四方。
如今国库空虚,财力捉襟见肘。
因此,下一任皇帝,绝不可再是尚武之君。
否则百姓困苦,国力难振。
综上所述,唯有长子最为妥当。
朱棣最后看向三子朱高燧。
看了一会儿,不禁叹了口气。
这小子,表面恭顺,实则口是心非。
虽说肯听劝,却从无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