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9章:“手搓”武装战斗机器人 (第3/3页)
肉运动、关节角度等生物力学数据转化为机器人的机械运动指令。
例如,当人做出踢腿、肘击、步行动作时,会被“影子”系统同步复制到机器人身上,实现“以人控机”的精准操控。
陆安实现了进一步简化延迟的问题,使得机器人能够近乎实时复现人类的动作。
此外,“影子”系统的设计还隐含生物与机械协同进化的概念,它不仅会被动执行指令,还能通过学习人类动作模式优化自身策略。
这需要大量的算力,并且基础算力越多越好。
不过陆安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芯片方面的问题,现在的芯片制程工艺已经推进到了14纳米级别,但陆安所设计的机器人只需要用到28纳米级的制程工艺就够了。
有别于手机的空间尺寸小,珍贵的空间要求芯片在性能提高的同时越小越好,而机器人的块头是对标成年人去的,有更大的空间冗余,28纳米工艺的芯片完全够用。
此外,还要考虑到皮实耐造属性。
最后就是避免被卡脖子,这也是陆安要考虑的。
除此之外,陆安从软件层面进行再优化,在软件算法方面多下功夫,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技术保护手段。
动力与驱动方面。机器人的胸腔和腹部用来配备电池组,目前先采用锂电池,给电机、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供电,陆安没有使用液压系统,而是采用了电机。
现在市面上能拿得出手的就只有锂电池,能量密度在150至200Wh/kg,陆安能开发高储能的超级电池,但那得耗费更长时间,那可就别想在个把月的时间里就能把机器人搞出来。
机械臂和关节采用混合驱动技术,结合电机系统提供大扭矩与压缩空气实现快速响应。
这种设计既能支撑机器人的自身重量与负重之和超500千克,还能完成高爆发动作。
机械结构方面。陆安对机器人的物理设计融合了人体工程学,人形结构完全模拟人类比例,关节自由度如肘部、膝部,积极肌肉群分部如背阔肌等等,均按照人体仿生学来设计,以实现灵活的“以人控机”的同步操控。
机器人的外壳采用轻量化的高强度合金,如钛合金、航空铝等,内部骨架使用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保证抗打击性的同时降低能耗。
此外,机器人身上还集成众多柔性传感器,用于感知接触力和环境反馈。
最后的控制系统,陆安为机器人的智能体打造了“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
机器人头部配置视觉摄像头模拟人眼,声呐构建环境建模,力触觉传感器实现感知打击力度,胸区集成六轴陀螺仪保持平衡。
当机器人受到击打的时候,传感器实时反馈冲击力方向,辅助调整站姿。
在控制系统当中,内置AI学习模型,陆安为此开发了一套自适应算法,可以通过采集数据优化动作策略,比如在战斗中识别对手攻击模式,调整防守姿态以减少伤害。
在关键系统如能源、主控芯片采取双备份的冗余设计,确保在战斗中不致瘫痪,比如在语音识别系统失效后仍然可以切换至“影子”模式继续战斗。
由此可见,这个人形机器人就不是奔着战斗思路去的,是属于武装战斗型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