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以战养战 (第2/3页)
。
今年还算是雨丰充沛,各州的产量比起往年,并无太大差异,幽州境内,也没爆发什么旷日持久的战争。
即便是杨承荣起兵,以及杨权恩之乱,所波及的地方,也只有蓟州到幽州之间,而且持续的时间较短,对地方的伤害,并不大。
其实以眼下的所征收的数额,对百姓而言,赋税是过重的,只是今年,陈从进缺钱,也只能按照往年的惯例征收。
幽州镇能号称强藩,也不仅仅是靠着田赋,其中,每年九月份,和秋粮差不多时间征收上来的,还有幽州的私盐,每年,镇中贩盐,可得利十六万贯左右,这笔钱,也算是极大的补充了幽州的军费。
在安史之乱后,唐廷为缓解财政危机,搞了很多的法子,其中,就推行了榷盐制,也就是规定盐户需专籍登记,产盐由官府统购并加价专卖,严禁私贩。
榷盐制推行的很成功,朝廷的财政收入大涨,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却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唐初时,盐每斗不过十余文钱,其价极低,但等榷盐制推行后,盐制连年增幅,到德宗朝时,盐价已经飙升至四百文。
由于盐价过高,私盐贩子,在天下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不过,由于幽州镇向来不太尊奉朝廷。
因此,榷盐制在河朔三镇一直是名存实亡,而且长安对此也不上心,反正盐制就是推行了,这帮武夫也不会把钱,交到朝廷的国库里。
不过,由于幽州镇持续的割据,需要大量的钱粮来养军,因此,盐价也从昔日的十文,涨到如今的七十文,但即便是涨了这么多,和内镇四百文还是便宜不少。
一些盐商,觉得制盐风险过高,就会偷偷的从幽州这边购盐,然后贩卖他地,以此从中获取暴利。
但这事,毕竟是属于朝廷强力打击的行业,幽州倒是可以在本地随意贩卖,但要是卖到外镇,这就属于赤裸裸打朝廷的脸,因此,幽州镇每年,实际上售卖外商的数量,并不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