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番外 纪一在会议上的发言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番外 纪一在会议上的发言稿 (第2/3页)

属课别、现任警衔,只看适配度与执行力。

    这不是为了突破组织框架,而是为了确保对策班能以最小的成本,建立一支真正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任务的精锐小组。

    另外,我必须强调一点,那就是一旦进入任务状态,案件当地警署必须服从本班的统一指挥与部署。否则,这支班组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第二项是关于设备与信息系统的问题。

    在侦办案件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所依赖的作业系统与记录手段,严重滞后于任务需求。

    当前,许多重要信息仍以纸质笔录、传真传送、软盘存储等形式处理,这种方式在面对紧急、高速、复杂的信息交互时,存在明显的效率瓶颈。

    若‘对策班’要真正发挥快速应对的职能,就必须具备一套独立而高效的信息工作系统。

    我的请求是:本班应配发高性能携行终端设备,用于现场数据记录、图像处理、结构化建档与内部作业分析,并配套建立一套与警察厅主系统之间的定期数据对接与权限同步机制,确保重要信息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及时查阅、导入、整理。

    鉴于当前技术条件,我并不要求实现完全的远程实时共享,但希望在制度上预留接口与权限支持,随着未来技术发展,逐步向移动化、数字化过渡。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绝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记录效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技术发展,我们所面对的犯人也会改变,连环杀手,绑架犯仍将制造重大伤害,但他们或许将不再依赖现场踩点、跟踪目标,而是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匿名通信等手段,在互联网上筛选猎物,引诱接触,从而实施绑架或杀人。

    这类案件的作案手法与踪迹,将与传统模式下的凶手截然不同。如果我们的数据系统仍停留在手工录入与滞后传递阶段,那即便对策班的成员再精锐,也无法及时建模、分析与锁定嫌疑目标。

    此外,我还希望提出一个附加建议:考虑到部分技术工作在专业性上超出传统警务训练范畴,我建议设立少数非编制的技术支援岗位,以长期协力或项目参与形式,为对策班在图像建模、通信协议、数据检索等方面提供后方支持。

    这些人员不介入调查链、不触及现场,仅在信息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