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暴雨 (第2/3页)
骸骨。
他们还告诉书手,那些人,实际上也活不了多久,那些人已经面目赤肿了,这种就已经是快死了的。
这世道。
这几个县卒还羡慕地告诉书手,他们真羡慕你们光州人,那里再如何也吃得到米,哪里会像现在,人活着都生不如死。
这件事给书手带来了很强的冲击,所以就以小字附在了情报的结尾,他并不晓得,这封工作日记竟然会转到赵怀安手上,毕竟他也只是个最基层的书手。
……
此时,大雨滂沱,赵怀安的心思却并不在南方的阴山关。
因为,那里并不是问题。
从高仁厚汇报来的情报来看,他打得并不差,甚至已经足够好了。
阴山关显然不是另外两关能比的,这里的山棚已经出现了以单个家族为核心的组织关系,靠着阴山关的孔道,控制了山两侧的山棚,这已经是一个大部落的组织程度了。
但对于赵怀安来说,这却并不是一个坏消息。
他最担心的是什么?就是之前两月的那种搜山浪战。
别看保义军这两月的收获不小,但攻山的成本却更高。
山里的条件尤其是随处冒出来的冷箭和落石,都在无时不刻在消磨着吏士们的士气。
赵怀安要想让下面人保持一个搜山的热情,除了在封赏上更加及时,还需要在后勤补给上充分到位。
这两月来,赵怀安光消耗掉的羊肉就数以万斤,还有赏赐的钱粮绢缎。
所以说,从经济上算账,这两月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就很难说。
更让赵怀安接受不了的是什么呢?
就是他恩养出的三千精锐是用来野战定胜负的,不可能一直在山里驻扎的,让军队战斗力下降最快的方式,就是将战争打成了治安战。
所以赵怀安晓得,再如前两个月那样搜山检林已经不现实了,他不能只靠武力占据这片大山,他需要收心。
只有让部分山里的豪帅主动投靠自己,保义都才能以最低的成本控制大山。
赵怀安对大别山占领的程度有个很清晰的设定,他不是来山里建立基层组织的,他没那个时间,他就只需要大山里的物资。
无论是丁口、茶叶、骡马、草药,都能为他的大业再添一把火。
而要完成这样程度的占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建立土司。
将大别山的山场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分成数个土司,提拔那些愿意和保义军合作的酋帅,将山里的管理权交给他们,而自己只需要控制谷内的山场和四周的孔道。
赵怀安现在对大别山的规划越发清晰,按照这样去做,只需几年,八百里大别山就能为他所用,而不是再如之前那般搜山打烂仗。
现在,阴山关那边的情况就让赵怀安很惊喜,既然那边已经有了一个组织,那只要打服它,再从内部选出好控制的人成为那里的棚帅,那就直接可以一战而定整片地区。
所以,赵怀安实际上并不担心前方的高仁厚,他现在只需要带兵南下,一举歼灭被聚集起来的山棚,然后再扶持一个自己人,这场战斗就结束了。
而想法,那名书手写来的这份信,却让赵怀安对中原局势有了一个更清晰的了解。
此时的中原诸藩看来已经是彻底丧失了对乡野的控制了,如此情况,不用数月,中原将遍地盗贼,真正的角杀才刚刚开始啊。
想了想,赵怀安问向张龟年:
“这书手叫陆文远,是咱们在雅州收的书手?”
张龟年点头,对这人是有印象的,便回道:
“主公,这陆文远是雅州寒素,祖父是乡间的私塾,所以也读过五经,因字写得周正,就被募到州里多战力书手,后来雅州城陷,他们这些人就被南诏军掳了,直到被咱们给救了,在和咱们来光州的一批人中,这人做事很认真,也了解官场的运作,所以被我点了去宋州商队那边做事。”
说完张龟年自己还感叹了一句:
“不成想这个陆文远还有一片仁心,难得。”
赵怀安点头,三言两语定下了这人的前程:
“我幕府就是要提拔这样的人,用人先用才,可要是此人有才又有德,那就要大用,像他一人就能带动一片风气。”
张龟年记下了,准备一会和掌管幕府员吏迁转的曹吏商量一下,看怎么个提拔。
此时,暴雨中,前头传来号子,越来越大:
“前头到了阴山关了。”
赵怀安听清后,走出船篷,只见山雨磅礴中,一雄关在雾汽中时隐时现,而在右侧的岸边,一处坚寨依旧悬挂着一面白旗,心中大定。
于是他便令船尾的鼓手敲击大鼓,示意船队靠岸。
片刻后,夹着暴雨声,各船都在大吼着“靠岸”,一些吃水浅的小舟更是直接就冲上的河滩,从上面跳下了十余名穿着蓑衣,背着牛皮包的武士。
然后是越来越多,很快就将滩头填满。
……
当赵怀安带着八都衙内亲军抵达大营时,高仁厚带着全都军将在暴雨中候着。
他们遥见使君的旗帜后,便在高仁厚的带领下小步奔了过来,踩着水塘溅起一身泥水也不在乎。
高仁厚有点难受,他是一个有心气的人,使君看重自己,将自己提拔为了都将,就是希望自己能起到方面之任。
可自己第一次以都将身份领兵作战,就遭遇这样的情况,甚至最后还需要使君冒着大雨来救他们。
此刻高仁厚远远的就跪在地上,头磕在泥水里,对赵怀安大喊:
“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