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黄巢 (第2/3页)
芝如何养得活那么多人?最后不也是去抢?”
罗元宝还要说,旁边的杜宗翰咳嗽了一声,他才反应过来,眼前还站着位朝廷川西藩的兵马使呢,这不祸从口出嘛?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罗元宝、董公素有杜宗翰却发现,赵大怎么人都呆了呢?
这是咋了?
这能咋了?这是赵大懵圈了!
他刚刚听到了什么?他听到了王仙芝造反!那王仙芝是谁啊?不就是黄巢的那个老大哥吗?
完犊子,他以为这会乱是晚唐乱,现在你告诉我赵大,这会就是唐末,试问你是赵大,你傻不傻!
董公素喊了一声,才把赵大魂唤回来,然后其人也许是觉得罗元宝说的话让赵大尴尬,于是转圜了句:
“大郎,你也别听罗元宝瞎说,他能知道什么?不过是一些道听途说罢了。不过有一事,大郎你也可以注意注意,那就是这次中原的民乱怕不是一时的事。”
赵怀安这会已经回神了,见董公素似有高见,忙问:
“老董,你多讲讲,这事我想多听听。”
见赵大感兴趣,董公素便要多说几句,却见赵怀安直接吩咐老六拿几个马扎过来,让大伙坐着谈。
这个时候,董公素才真意识到,赵大郎好像确实对这件事很关心。
于是他再不兜圈子,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五一十说出来了。
董公素他们家虽然是泸州那边的盐商,但并不是只做川蜀的市场,毕竟这里的人口还是有限的,所以董家会利用长江水道,将盐货转运到鄂州集散。
在鄂州,部分盐会沿着汉水运往荆襄以及更北,然后剩下的会继续沿着长江水道一路到芜湖。
到了那里后就不继续向南了,因为下游一带的淮南道本身就是产盐,川中的井盐到那里没什么竞争力。
所以大部分的盐货到了芜湖后就会沿濡须水北上,穿巢湖到寿州,也就是赵大的老家,在寿州那片又是一片集散地。
扬州的灶盐和海盐还有川中的井盐都在这里集散,这是因为寿州为淮水上的重镇,从此可以通过淮水,进入汝、颍、涡、泗,这四条水道又可以辐射整片中原。
中原既是私盐的最大消费市场也是盐货辐射更北方的枢纽核心。
所以中原地区抓私盐是最厉害的,这也逼得私盐贩子们变得越发凶狠,道上最凶的一批好汉基本都是中原水道上的。
董公素告诉赵大,他虽然没直接见过那个王仙芝,但听过他的威名。
这人本身就是濮州的豪杰,然后又在巨野泽养了一批亡命之徒,专门负责大野泽到白沟一段的盐道。
董公素怕赵大没听过大野泽,还专门讲了这处水泊。
他告诉赵大,巨野泽这地方历朝历代都是强人啸聚的地方,那王仙芝能压住那里,可见本事。
刚刚罗元宝说朝廷的确不会放任王仙芝,这话是没错,因为王仙芝活动的范围在曹州,而曹州的南面就是运河枢纽宋州,一旦曹州乱,整个运河段都要受影响。
所以朝廷的确会出兵,但董公素不认为王仙芝短时间内会被平定,因为最差最差,那王仙芝带人往大野泽一躲,藩镇兵马就对他无可奈何。
董公素还说了一个事,那就是现在中原那片已经隐隐然有一个民谣了,说:
“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董公素看向赵大和他的那些幕僚们,说了这样一番见识:
“此类民谣自汉以降就屡见不鲜,正如我朝当年‘十八子,得天下’,现在出现这类谶纬,可见中原人心已然动荡,也许不知道多少豪杰之士在蠢蠢欲动。”
接着,董公素终于提到了一个让赵怀安侧目的名字,其人道:
“就我所知,冤句那边的盐豪黄巢就和王仙芝有旧,他算是王仙芝的上游散货商。而冤句就在曹州,你们说这事巧不巧。”
赵怀安一直在沉默,反而是旁边的张龟年对这事很上心,问了一句:
“所以,董公你是觉得黄巢会响应那那王仙芝,合攻曹州?”
董公素摇头,表示他也不确定。
毕竟作为民乱啸聚地方是一回事,敢去打朝廷运河上的重镇又是一回事了。
不过董公素对这事也无所谓,他并不觉得王仙芝一个盐贩子能搞出什么事来。
还是那句话,大唐的确问题多多,但还不是一个王仙芝能如何的。
所以董公素也只是将这件事当成了一个影响盐价的短期事件,并不认为有什么大不了的。
而在场所有人都同意董公素的看法,大伙聊聊笑笑,就把这事当成了个谈资过去了。
不,也不是所有人,应该说唯有一人明白这到底意味什么。
此刻,沉默着的赵大遥遥看向长安的方向,彷佛看到冲天焰火在焚烧。
那煌煌天唐,终于从这一刻开始拉上了谢幕。
也幸好,这件事赵大知道的并不迟,很多事情从现在开始改变,都还来得及。
……
这一次,老董他们终于要走了,临行前,赵大让杜宗翰帮忙多搜罗骑材,然后让老董多上心和隆舜的交易,让他们赶紧办。
赵大没有告诉他们的是,川西军打雅州并不顺利,前面的杨庆复已经非常恼火了,连都将都斩了一个,但川西军竟然还是攻不下雅州。
所以赵大判断,要是杨庆复再打不下,很可能就会调赵大南下,毕竟杨庆复要是不能在高骈到来前拿下雅州,那雅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