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2 张松淋过的雨 (第2/3页)
就是他们要面对的宿命。”
“下官从他们的言谈举止,能看出他们的出身,应该和卑职差不多。家中可能殷实,有些余钱。考上进士之后,也能依靠寄献得点好处。”
“可是这样的家底,面对官场这样的吞金猛兽,却根本不值一提。”
“考上了进士,需要拜见大小座主,与同年相会,及乡里官长酬醉,公私宴请,赏劳座主仆从与内阁吏部之舆人。凡此种种花费巨大。节俭的,一年百两;寻常的,一年三百两;有些应酬多的,一年要花六七百两。”
“等到进士选馆的时候,又需要百计钻营。纹银千两能够选个通判,两千两能够选个知县,三司首领、州同、州判皆有定价。若是赶上紧俏的时候,就算有定价,也要加钱抢占位置。”
裴元听了此话,心中暗叹,却也说不出什么。
当初裴元就是拿不出补缺百户的银子,这才不得不沦落到今天的下场。
那可是能把裴千户这等铁骨铮铮的汉子,都压得不得不出来逐鹿大明的沉重负担!
与之相比,倒是宋春娘走运些。
她赶上朝廷马捐,又有韩千户帮着运作,只花了七十两,就补实缺当上了正七品的总旗。
当然,战时的武官虽然好补缺,但是到底划不划算,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反正有人掏银子上战场,朝廷应该是美滋滋的。
宋春娘稍微好点,补得是锦衣卫的缺,可也跟着裴元一路出生入死,好几回险些死无葬身之地。
张松见裴元没说话,自顾自又说了下去。
“这还是考上进士的情况,若是他们考不上进士,就此选择在京中等着补缺,那又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花费。”
张松向裴元问道,“千户可知道,正德初年的时候,举人和监生这两类有资格选官的人,有多少在吏部登记排队吗?”
裴元心道,这老子怎么猜?
当即露出一个不耐烦的表情。
张松倒也识趣,自己答道,“一万两千人!”
裴元都听呆了,“夺少?!”
张松再次答道,“一万两千人!”
等到裴元大略消化了这个数字,张松又问道,“千户可知道,正德初年的时候,恩荫及捐输的吏员冠带未仕者又有多少人吗?”
裴元没想到,刚才竟然还不是排队等官的全部。
他愣愣的问道,“多少?”
张松说道,“有三万三千九百余人。”
裴元这次彻底哑口无言了。
裴元刚才听张松说要掏银子买官,还觉得那数额有些贵的离谱,现在一听,居然觉得有些合理了。
也怪不得有些衙门,居然会有千人之多的冗员。
就算那些举人、监生不管,正经考上来的进士总要有地方安排吧。
有些时候,少不得就得创造些岗位出来。
张松继续道,“这些人排队候选,往往十三四年才能有机会轮到。若是想要走通门路,就得大笔掏钱才能有提前选中的机会。就算不肯掏钱,但住在这昂贵的京中,又有多少人能苦苦支撑十三四年?”
“下官刚才所说的一切,都离不开大笔的银子。”
“若是那些举人考中了进士,以他们家中的殷实程度,能承担的起那几百两在京中观政交际的费用吗?之后选官,又能承受住那一两千两银子的额外支出吗?”
“若是不肯掏钱,身为进士自然不需要担心前程。”
“但若是分去穷乡僻壤,形如流配,能有几人甘心?”
“又若是像下官这样,往大理寺这样的衙门里给个闲官一塞,经年累月之下,岂不难逃困顿?”
“他们,终究是逃不过要大举借债的。”
“当年下官入京赶考的时候,也是心高气傲,感觉眼前是无尽的天空。志得意满,不将余子放在眼中。”
“直到后来,下官才明白,我们这些飞的高的虫儿,只不过是努力让自己进入了高处鸟雀的视线罢了。”
裴元不悦的说道,“张经历这些话,有些想当然了吧?”
张松大着胆子问道,“这些举子,由王巡抚为大人从一省筛选,又由霍韬亲自送到大人面前,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