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八十一章 接棒,下一个时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百八十一章 接棒,下一个时代 (第3/3页)

一起去努力。

    主厅里人来人往,刘伊妃和周讯很快看到了不少熟人。

    上午见过面的兵兵当然在列,还有大青衣潘红、受谢进知遇之恩的雁子和刘晓青。

    刘晓青在男友阿峰的陪同下穿过,面色显然憔悴了不少,也没有了昔日的豪爽与热情,无论媒体怎么追问,始终一言不发。

    她今天情绪很激动,带了一袋子钱不由分说要塞给师母,承诺要在经济上帮助阿四的生活,不过被徐大雯坚辞。

    兵兵则更是面色惨然,媒体记者们不会放过她这个时尚女王,几乎要怼着脸拍摄,被经纪人和助理架开。

    还有唐国强、朱时茂、濮存心、丛珊、秦怡等人先后抵达,并接受记者采访。

    濮存心坦言:谢进导演的一生是圆满的。圆满是因为他的电影,他是那个时代电影的领军人物和代表人物。

    朱时茂深切回忆起当年拍《牧马人》的日子,面对镜头和话筒一时语塞,敷衍了几句便离开。

    还有代表香江电影人的吴思远和许安华、湾省导演李行,老艺术家牛犇等等,足见谢进生前威望之高,人缘之好。

    进入遗体瞻仰环节,广场上的群众们每人受赠一支粉色的康乃馨,批次进入,快速离场。

    一直到流程最后,徐大雯作为逝者家属,站在台前讲话致意,感谢今天所有送别丈夫的朋友、学生、领导。

    “今天,老谢的亲朋好友、同行后辈、还有这么多素不相识的观众都来了,我替他谢谢大家。”

    她深深鞠躬,手指攥紧衣角,“他这一辈子,最珍视的就是观众。从前总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现在看到大家手里的花、眼里的泪,他在天上一定很欣慰。”

    “老谢年纪大了,很多事情容易忘就会写下来,下面我念一念他在奥运会开幕式之后,写下的最后一段话。”

    徐大雯从口袋里颤巍巍掏出一张纸,展开时窸窣作响:

    八月八日夜,鸟巢的烟花照亮了半个世纪的路。

    我这辈子最深的体会就是,中国电影要站起来,得先学会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要扎在黄土地里,另一条腿得迈向太平洋。

    但中国电影的筋骨在自信二字,别被西洋景晃花了眼,要学他们炼钢的本事,铸咱们自己的剑。

    中国电影该往何处去?我曾经有过答案,但没有完全实践出一条康庄大道来,我很惭愧。

    所幸,现在的导演们都很优秀,除了一谋、开歌和小贾他们,更有小路这样的后起之秀,令人赞叹,相信他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近几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路的电影,每一部都很有意思、很值得回味,他是中国电影未来的希望。

    看到这样的年轻人,是我们这样行将就木的老朽,最值得开怀的乐事。

    艺术无涯,惟胆识者渡之。

    这个开幕式看得痛快,我要和阿衍多喝两杯了。

    。。。

    随性的记录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也是谢进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话。

    谢进在8月8号写下这段话时,他和长子尚在,而今已和家人阴阳相隔。

    徐大雯读至最后一段已经泣不成声,台下众人也听得泪流满面。

    广场上,风卷起满地白菊,签名墙上未干的墨迹在夕照中洇开,恰似一帧老电影的淡出。

    似乎在老伴传达完他最后的期望之后,谢进也安心地离开了。

    徐大雯颤颤巍巍地走下台,把手里皱褶的纸张递给了一身黑衣的路宽。

    灵堂内所有人的目光都投注过来,允许进场的记者们的快门声也按个不停。

    “小路,这张纸,你收下吧。”老阿姨拍了拍年轻人的手臂:“如果老谢在,也会这么做、这么说的。”

    路宽面色凝重,臂上还缠着白纱:“是,我收下了,谢谢徐阿姨,谢谢老导演。”

    青年导演双手接过那张泛黄的纸张,指尖微微发颤。

    他低头凝视着纸上熟悉的字迹,仿佛能看见谢进伏案书写时微驼的背影。

    灵堂内骤然安静下来,连快门声都变得克制,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张遗书,更是一支沉甸甸的接力棒。

    中国电影半个世纪的筚路蓝缕,与未来三十年的星辰大海,在这一刻完成了史诗般的交接。

    徐大雯握着路老板的手,低声说着谢谢。

    站在一边的刘伊妃知道这是因为朱大珂的事情。

    她深知,眼前这场庄重肃穆的告别仪式背后,凝结着丈夫路宽的一片赤诚。

    正是他在谢进导演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以自己在新一代影迷中的巨大影响力,为这位饱经风霜的老艺术家正名,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这位中国电影的功勋人物。

    他的那句“时代有谢进,谢进无时代”,不仅是对谢进导演艺术成就的高度概括,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注脚。

    看着徐大雯女士与谢进导演相濡以沫的一生,刘伊妃不禁联想到自己与路宽的未来。

    徐大雯是谢进此生唯一的妻子,对于谢进的家世和地位来说,实属罕见。

    老导演用镜头记录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而徐大雯则用自己的人生见证了这位艺术大师的整个创作生涯,和他一起见证了辉煌、低谷,最终白头偕老。

    这也是小刘的梦想。

    她不禁回想起跟他相识以来的这段路程。

    刚开始,他也只是一个混迹娱乐圈,堪称“坑蒙拐骗”的无良导演。

    坑的是港圈和小衙内,蒙的是已经在澳洲的教父程敬非,拐的是自己,骗的就不计其数了。

    这种“坑蒙拐骗”,本质上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缩影,他利用行业规则的不完善、信息差和资源垄断,迅速完成财富积累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他逐渐深入去探索自己的光影艺术,在小刘不知道的某个层次上,路宽是在弥补自己前世的缺憾。

    这也是资本积累后的自然升级,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需要更深的文化内涵支撑。

    在《异域》之后,他开始关注电影的艺术性,不再仅仅将其视为赚钱工具,而是尝试通过作品表达更深层的文化思考。

    只是随着事业越做越大,问界也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化传媒航母,无论是他自己的决定和志向也好,是个体处在历史大势下的随波逐流也罢——

    占领文化战线,传播民族文化,引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职责和使命,也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他、以及这一代人的肩上。

    他就像当年的谢进一样,在历史大势的浩浩汤汤之下,坚决地站到了潮头。

    刘伊妃轻轻攥紧手中的康乃馨,花瓣上的露水沾湿了她的指尖。

    她望着丈夫挺拔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梭,欣喜于自己能陪他走过这段从江湖浪子到时代舵手的蜕变之路,见证他扛起中国电影的大旗迎风而立。

    以生命的历程而言,才迈出寥寥几步,前途漫漫。

    这条路,相对于他的志向来说,也颇多艰辛。

    但只要能牵着他的手往前走,再远的路,都是归途。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