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尸体解剖 (第2/3页)
在血肿边缘,“创缘不整齐,伴有表皮剥脱,看起来像是钝器打击形成的。” 张林凑近观察,手指轻轻按压血肿周围,腐败的皮肤在指下微微颤动:“测量挫伤带宽度,3.2Cm,符合扁平钝器的接触面特征,可能是扳手或钢管之类的工具。”
尸温测量在直肠深处进行,电子体温计的数字稳定在 21℃时,张林在解剖记录上划出一道横线。“环境温度 24℃,尸体核心温度 21℃,温差 3℃,” 他对照 HenSSge 尸温方程表,“按正常体温下降速率,死亡时间应该在 72-96 小时,但空调低温环境会延缓降温,需要校正系数 0.8。” 小林突然指着尸体的肘关节:“尸僵已经缓解了 60%,下颌关节能活动 3Cm,腕关节完全松弛,这在常温下是死亡 4-5 天的特征,但低温会让尸僵缓解变慢。”
“综合判断,” 张林的解剖刀在尸体胸前划出精准的 Y 形切口,刀刃切入皮肤时发出轻微的 “嘶” 声,皮下脂肪在刀刃下外翻,像块冻住的黄油,边缘泛着珍珠般的光泽。他用止血钳轻轻拨开脂肪层,露出下方的胸大肌,肌肉纤维因腐败而呈现灰红色,像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死亡时间应该在 7 月 3 日晚 8 点至 7 月 4 日凌晨 2 点之间,” 他的手指在肌肉纹理上滑动,“比单纯尸温推算早 12 小时,因为空调的 24℃环境相当于自然状态下的 18℃,腐败进程减慢了 20%。”
小林正用电子卡尺测量脂肪层的厚度,数值稳定在 2.3 厘米时,她抬头问道:“张老师,这个温度校正系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张林指着解剖台旁的恒温箱,里面模拟了现场的空调环境:“我们做过对照实验,24℃恒温下,尸体的腐败菌繁殖速度比 28℃常温慢 35%,但比 16℃快 15%,取中间值就是 20% 的减慢率。” 他让小林提取一块胸大肌组织,“放在 4℃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