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7 风筝·诗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7 风筝·诗谜 (第2/3页)

仙》、《雨霖铃》、《乌夜啼》,只不知写诗这人到底是想要表达怎样一个意思,又许是无聊之人胡乱写的,究之无用。

    我才要把风筝递回给欢喜儿,忽又瞥见蝶尾处亦用小楷写了几行字,见是:以诗为盟,苦候佳音。如期未至,一死明心。

    这……这我倒是看懂了,意思是以那首诗作为约定,苦苦等着某人来赴约,如果到了约定的时间那个人没有来,那么写这首诗的人将会以一死来表明自己对那个人的真心。

    ——哦呀!这,这是一道殉情预警啊!为什么会写在风筝上哩?难道写此诗之人还真的天真到以为冥冥中自有神明指引,可以让这风筝落到对方的手里吗?还是说……其实这个写诗的人已经绝望了,知道要等的那个人不会前去赴约,所以才将自己的真心寄于风筝,放与天知?那岂不是说……这人已下定了必死的决心?

    风筝一定是今天才掉到这里来的,否则不会到现在才被人发现。这几日风和日丽,风筝断了线后不会飞得太远,因此基本可以断定,放风筝之人必在这太平城中或是附近。风筝的做工很是考究,可见此人应不是寒门贫户。

    接下来就是这四句诗的含义了,从蝶尾上的字面判断,蝶身那四句诗必定意有所指,倘若能解出其中含义,说不定还能找到这写诗之人。

    不过……他人生死与我何干?人生路是自己走的,我自个儿还时常走着走着摔得连滚带爬的呢,哪有功夫管得别人?!

    罢了,权当闲来无事解解闷儿,猜猜谜语也累不着姑娘我。

    “这风筝先留在我这儿,欢喜儿,你上街瞅瞅,看什么地方有卖和这个一模一样风筝的,不必买,回来告诉我就行了。”我吩咐道,欢喜儿领命去了。

    “小姐,您留着这个风筝有何用?若您喜欢,让欢喜儿买回一个来,咱们自己放不好么?”绿水纳闷儿地问道。

    “这风筝上有个谜语,我觉得有趣儿,一时尚未想出答案,是以先留下来看看。”我笑道,“绿水你去沏壶茶,放到凉亭子里去,我在那儿歇歇。”

    绿水应着去了,我自拿着风筝先到了凉亭,将它平放在亭内石桌之上,又细细读了一遍那四句诗。

    青玉案头巧弄梅,

    鹊桥仙路数徘徊。

    雨霖铃处铃空响,

    乌夜啼声寸寸灰。

    这四句诗若是凭空想象压根儿无从想起,但如果结合蝶尾那四句话的意思,倒是有一线蛛丝马迹可循。既然写诗之人以此诗为约定约了某人,那总该有个赴约的时间和地点吧,然而这四句诗里除了“乌夜啼”中的那个夜字,便没有再点出时间来的字眼了。

    就算时间定在了夜里,那日期呢?总不能让人每夜都到约定的地点去跑一趟吧?!

    ……唔……

    想不出来。既然日期难找,不妨先找地点。能代表地点的字眼有两处:“鹊桥仙路”和“雨霖铃处”。从字面意思来看……莫不是在一座桥上或桥边?《雨霖铃》这一词牌的由来记得好像原是唐代教坊的曲名,据说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当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而作了名为《雨霖铃》的曲子。这个……栈道?好像有点不搭边儿。

    思来想去,一下午竟然就那么过去了,正要去前厅用晚饭,便见欢喜儿匆匆跑了过来,躬身道:“小姐,小的依您吩咐到街上找了一遍,这一下午……小的只将咱们玄冥区的各条街问了一圈儿,卖风筝的倒是有不少,就是没见着有卖小姐您手上这个式样的。”

    “唔……你辛苦了,回去喝点儿水歇歇吧,明儿再叫上几个人,分头去另外三个区问问。”我拍拍他的肩,笑道。

    欢喜儿一时怔在原地,半晌才受宠若惊地连连应着是,躬身退下去了。

    虽然解不出谜题令我有些心急,但看样子要找着写诗那人也是要花时间、费功夫的事情,只得暂时忍耐。将风筝交给绿水令她拿回房去好好收起,我自个儿则慢慢往前厅而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