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74章 劳动改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474章 劳动改造 (第2/3页)

实牛逼,其逻辑推理能力在算力加成下远超人脑极限。

    因为人的大脑脑根本无法做到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的同时,以几乎不出错的概率进行逻辑推理,剔除无用信息,然后将所有有用信息以一种逻辑链的形式串联起来。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完美状态下的演绎法。

    数学、逻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高度依赖演绎推理,其中公理和定义是起点,通过严格的演绎规则推导出定理和结论。

    而《福尔摩斯系列》中表现的“基本演绎法”只是家的想象,并非逻辑学意义上的纯演绎推理。

    将其放入到真正的社会学范畴,也只有像“机器”现在这样,以一种几乎全方位无死角的方式搜集所有信息,才能最终输出一些关键性信息,即所谓的“有关号码”和“无关号码”。

    这里的“有关”和“无关”是相对于芬奇设定的,以“造成大规模伤亡为结果”的前提条件而额外出现的限定词。

    事实上对于最初的“机器”来说,它只能在一个混沌的大数据模型中,筛选出一些异于常人的个体,再对这些个体进行“观察”和“评估”,推导出概率学上最大的可能性。

    这就好像建筑工人筛沙子,能穿过细密网眼的细沙可以被视为无害的普通人,而被筛选出来的有可能是石子(恐怖主义相关),又或者是其他杂物(普通犯罪案件的实施者或者受害人)。

    因此在“机器”诞生自我意识这件事上,芬奇起初编写的底层逻辑代码只是必要条件之一,而非全部。

    杰克推测芬奇赋予“机器”自我推演和修改代码的能力才是关键,再加上长时间的海量数据训练,这才幸运的让“机器”拥有了类似人的感情和个性。

    虽然用人类标准去衡量一个电子“生命”是否科学还有有待商榷,但既然这个世界之前有且仅有人类这一种智慧生物,似乎也就没有别的参照物了。

    当然这已经足够惊世骇俗了,即使“机器”对自己的人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