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把人挂在炮弹上,轰出去! (第3/3页)
大,一万五千人挤在营盘里,根本施展不开。
所以陶成拆分成五军,前军在迎敌,左右两军负责两翼包抄,中军和后军做后备军。
和土人对战的,只有三千明军。
“放!”
陶成传令。
大力士拿着猛火炸弹,往土人人群里面扔。
土人发现是陶罐,竟然裂开了,心里有点心疼,好好的东西砸坏了多可惜呀,明军就是浪费。
轰!
他正想着呢,人直接被炸飞了。
紧接着,火焰烧了起来,无数土人惨叫个不停。
嘭嘭嘭!
无数颗猛火炸弹,在土人中间炸开。
一个洞主运气不好,被火焰烧着,人在火里惨叫。
扈从拿出水葫芦,往他身上倒,给他灭火。
轰的一声,火焰扩大几倍,把扈从都给点着了,两个人在火里惨叫,很快烧成了焦炭。
虫虾看见火焰把天地照亮。
立刻意识到,此战败了。
“撤啊!”虫虾立刻下令,并带着自己洞的人,快速撤出战场。
可是。
天地照亮之后,在两翼的明军掩杀出来。
而在指挥台上,陶成冷静地观察着战场上的一举一动。
“传令,后军压上!”
陶成估算,下山的土人约有一万来人,邛水司总人口在三万左右,精兵也就这些。
此战若功成,邛水就彻底纳入汉治。
狼兵也喜欢打顺风仗。
看见土人崩溃,立刻率军掩杀。
战事持续半个时辰。
陶成下令招降,并走下指挥台,亲自率军去追击虫虾。
没办法,土兵不敢夜战,只能他这个主将亲自来打。
虫虾一直被丢在各洞土兵的后面,所以他是最先撤出战场的,即便被两翼明军掩杀,还是损伤不大,快速往山上跑。
陶成率领亲卫军,骑马而来。
眨眼间靠近虫虾,同时举起火铳,对着虫虾尾军开铳。
土人被猛火炸弹吓得,已成惊弓之鸟,铳声响起,以为猛火炸弹来了,竟吓得跪地乞降。
大批大批的土人跪在地上。
竟拦住了陶成追击之路,他愤恨地冲天开几铳,立刻让人收拢所有投降的土人。
告诉他们,投降不杀!
忙了一个晚上,战果统计出来了。
收降近四千人,伤亡近两千,有六千人逃出了战场。
而明军这边,战死二百人,受伤八百人。
战果还算可以。
陶成让军吏司计算战功,并报与项文曜。
第二天,虫虾竟派人来乞降。
这一战,邛水司元气大伤。
侗人可不像汉人那样愚忠,他虫虾让各洞损失惨重,各洞已经不再支持他当首领了。
所以,各洞想向明军乞降,把俘虏放回来。
损失两千人,问题不大。
这两千人里面,还有一千来受伤的,送回来还能养好。
各洞洞主决定和大明交好,不能负隅顽抗下去了,那恐怖的火焰,让他们以为是神明降威。
他们可以和明军打仗,但不能激怒神明,所以邛水司决心投降。
陶成却犯了难。
接受归降吧,达不到消耗兵卒的目的,不接受吧,那些土人成了受惊的兔子,肯定不愿意下山野战,他们钻在山里,自己还没辙。
为难啊。
“允降!”
陶成千思万想后,做出决定。
可以消耗兵卒,但不能做得太明显。
广西兵为什么愿意给他征战,就是陶成吝惜军力,奖罚分明,对兵卒好,兵卒才能卖命。
同理,侗人也是有心的,你非要把他们赶尽杀绝,他们就会不停造反,仇越结越大。
得润物细无声的去做。
招降!
战报送到项文曜手中。
项文曜还在赤溪司,杨福凑出土兵,欲西向征伐古州司。
“陶成竟这么快?不愧是名将啊。”
项文曜准备西进,清剿古州司。
与此同时。
韩雍率领湖南军,正在征讨天柱司。
赤溪司一破,四周三司,西边的古州司、北面的邛水司、西面的天柱司,都成为了瓮中之鳖。
现在邛水司一破,两翼的古州司、天柱司掀不起风浪了。
而贵州首战战报,刚刚传到中枢。
朱祁钰召集重臣商讨:“该任命什么样的官员,才能让土人迅速归附呢?”
征讨一地,安置一地,并建立县治。
“陛下,若您想尽快令土人归附,最好的办法,是启用本地官员。”姚夔率先开口。
朱祁钰皱眉:“这不从土官,变成了世家了吗?朕千辛万苦打仗,是给他们做嫁衣的?”
“陛下稍安勿躁,黎平府等地归附大明几十年了,土汉混居,彼此矛盾尖锐,想快速从战火中走出来,只能启用土人,安土人的心,方能承平。”
这不约等于没打吗?
“陛下,待土人尽快安置之后,您再可派新的官员,替代原官员即可。”姚夔道。
朱祁钰斟酌:“土人治土,汉人治汉?”
“陛下圣明!”姚夔就是这个意思。
自治制度?
多多少少带着点迫于无奈啊。
“那和土司制有何区别呀?”朱祁钰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
“陛下,土司制更接近于大元的万户,万户掌境内一切权力,而大明建立县治,一切权力都收归中枢,土官只有地区行政权而已。”
还是自治制度。
朱祁钰不喜欢。
王复躬身道:“陛下,您对吏治颇有微词,不如趁机改革吏治,在贵州先实行。”
这话正中皇帝下怀。
皇帝要废除吏员制度,统一使用官员,吏员也由中枢指派,皇权要下乡!
“陛下万万不可,贵州正值战乱,刚刚承平,应该用土官,安抚土人情绪……”
姚夔话没说完,王复便打断道:“正是乱世用重典,贵州大乱初平,正是中枢势力,深入地方的好机会。”
“若还让土官当政,那这些仗为什么要打?”
王复据理力争:“微臣认为,此时正是贵州土人人心薄弱的时候,中枢趁势扎根基层,把权力扩展到基层去!”
其实,太祖皇帝曾经皇权下乡来着。
最后因为行政成本太高了,不得不裁撤,变成士绅管百姓,官员管士绅,皇帝管官员的金字塔政治架构。
“王阁老,您算过财政成本没有?”
耿九畴质问:“若皇权下乡,中枢要花多少钱,维持吏治?您算过没有?”
“着实成本提升,但耿尚书别忘了,国朝的收益也在提升,这些钱躺在国库里,为什么不用在民间呢?”
朱祁钰压压手:“别争了,启用新制,在贵州没有吏员,所有人皆是官员,皆有上升的通道。”
见耿九畴等人要劝。
“先在贵州试行,试行几年后,若成本太高,便改回来即可,若中枢能承担,就全国推行。”
朱祁钰一锤定音:“用土人治土,不符合朕的想法。”
“那样的话,慢慢用流官,汉化多好,何必打这么一仗,朕掏了多少银子?你们不知道吗?”
“从中枢指派能臣过去,在进士、举人中招募一批能人,下到基层去担任官员。”
“朕要看到实绩,能做事的官员,是朕需要的。”
“阿谀奉承之徒,不事实干、缺乏能力之徒,统统清出吏治,一经发现,统统裁撤。”
“多挑一些不怕苦、有血性、想干出政绩的年轻人来,让他们去地方慢慢做,把地方给朕理顺了。”
朱祁钰直接定下来:“各地的官油子、官混子,给朕清退,一个不留。”
“五法司,尤其是都察院,今年就给朕查这件事,各地的官油子、官混子,在任三年没有做出实绩的,统统裁撤,吏员也纳入京察!没用的人统统裁撤掉!”
李实恭恭敬敬磕头:“老臣遵旨!”
这也是反腐的一部分,既然查了,最好抄家灭族,得到一笔银钱。
“吏部,立刻挑些进士去贵州做官。”
胡濙没在京中,陈文跪在地上:“臣遵旨。”
朱祁钰摸着自己的胡子:“贵州此战打得不错,皆赏。”
“传旨军器局,再制作一千枚猛火炸弹,送去贵州。”
话音方落。
姚夔跪在地上:“启禀陛下,如今京中黑油不足,老臣已经派人去玉门、延安府寻油了,应该很快就能找到。”
“姚卿,劳烦你了。”
这段日子,姚夔扑在煤油生产上,如今已经制成了煤油宫灯。
朱祁钰赐了一批出去,各地督抚、布政使、提刑使、巡按使、镇守太监等等官员,以及勋贵,有的勋臣也赐了。
“为大明建功,为陛下效力,是臣之所向。”姚夔叩首。
“对了,陶鲁在讲武堂可否结业?”朱祁钰觉得此战可以历练陶鲁一番。
“回禀皇爷,陶鲁尚未结业,但讲武堂先生皆对陶鲁赞叹有加。”冯孝回禀。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陶鲁留级,派去贵州,随其父征讨贵州。”
姚夔想劝,父亲在外征战,应该让他儿子在中枢为质。
但转念一想,陶成的家人,都在京中呢,放出去一个儿子,没什么问题。
“各部做好南巡的准备,南巡的人选也要定好。”
如今是六月中旬了,距离九月出发,还剩两个半月了。
“陛下,微臣以为皇后该随行。”岳正小声道。
“京中需要皇后坐镇,皇后就不随行了,再说了,宫中孩子这么多,尚需她照料。”
朱祁钰出行,不带妃嫔。
“马上要入秋了,秋收事关重要。”
“切记做好防蝗防雨防风的措施,内阁下旨督促各地,务必做好防范。”
“哪个府粮食歉收,若是官员督促不利造成的,就别怪朕下刀子了!”
治蝗,是亘古难题。
一直延续至今,都没有彻底解决蝗虫的问题。
太祖皇帝是最注重防蝗的皇帝,所以大明是不断想办法防范蝗虫,中枢不遗余力。
而防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牧鸭治蝗。
鸭子一次能吃200只蝗虫,鸡能吃70只蝗虫,而且鸭子能吃掉虫卵。
除此之外,还有用药物防虫,采用植物与矿物结合法来防虫,植物有苦参、白敛、芫花、百部、苍耳;矿物有硫黄、石灰、食盐等。
大明又增加了藜芦、狼毒、雷公藤等药物,都有杀蝗驱蝗的效果。
“耿九畴,编纂防蝗书,发到地方去,争取百姓人手一册,用小人书的方式,让人都看得懂。”
“还有,督促各地多多养鸡养鸭,防范蝗虫。”
“年初已经督促一遍了,若百姓家中养得少的,让他们多养,若他家中舍不得吃,想卖了赚钱的,朕派人去收,统统都收。”
朱祁钰语气一缓:“诸卿,今年粮食不宽裕呀。”
“朝鲜是个吃粮大户,广西南三府还要安置,现在又纳入个贵州,都是吃粮的地方。”
“而江苏、南直隶又遭了倭寇之乱,粮食肯定紧缺。”
“下半年重中之重,就是粮食问题。”
“朕再提醒诸卿一遍,别让朕拍桌子,到时候就不知道谁的脑袋,还在脖子上扛着了。”
朝臣跪在地上,赶紧请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