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朱元璋:朱棣这个逆子 (第2/3页)
君主是理念与法统上的至高者,君权神授,君主的话既是神谕,忤逆君主就是大逆不道有违天命。
臣子则是持之以恒的希望约束皇权,然后希望君主能把皇权让出来,让臣子来治理天下,他们最大的优势莫过于「量」,人多。
君主象征着「质」,而臣子象征着「量」,因此,皇帝也被称之为「孤家寡人」,他在一个人与全世界为敌。
君主觉得,吾既是天命,应该是我说了算。
臣子认为,你要治理天下,总要用我们的。
所以,在长期以来,臣子其实是立于一个不败的位置。
君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便只能寻找外援:
——宗藩。
但是后来发现问题很大……都是一个姓的人,万一他权力大了,那比臣子带来的威胁还大,臣子也就是将君主架空而已,宗藩是真敢造反的。
对于宗藩来说,一旦当他得到庞大的权力以后,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搞死君主,他就能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
这尼玛也太恐怖了,君主觉得,宗藩是肯定不能用了,但是不找外援的话根本就打不过群臣,便只能另择外援:外戚与勋贵。
但是这两个都也有各自的弊病。
勋贵和外戚,都很容易尾大不掉,而且也容易和臣子勾结。
王莽就是最典型的反面教材,这位仁兄之所以能够上位,除了外戚身份这个最重要的天然优势外,跟他无可挑剔的品行密切相关。当王氏家族上上下下沐浴皇恩,玩命享受时,王莽却甘守清贫,资助弱势群体,一心求学悟道。
皇帝一看这兄弟可以啊,这么自律,肯定能成事,行,就用他了。
王莽果然能成事,他不仅压住了皇帝的敌人,还压住了皇帝,顺便篡了个位自己当了皇帝。
吃了教训的君主,意识到外戚与勋贵并不可信,但外援总还是要找的,找来找去,君主选中了宦官。
宦官好啊。
第一,宦官和朝臣势同水火。
第二,官宦是皇帝的家奴,身边人用的放心。
第三,宦官大概率是不会谋反的——因为没有后代。
「这世上,就没有绝对靠谱的事,也没有绝对靠谱的人。」
朱棣沉声道:「虽然宦官也有很大的隐患,但比起宗藩、外戚、勋贵来说,宦官已经算是很靠谱了。」
他听的明白朱高燨所说的话,模拟过一次大明朝从强盛到衰亡的他,再清楚不过宦官干政对大明朝带来的危害。
即便如此,他依然要这么做。
因为他没有别的选择了,比起其他人来说,宦官已经是矮个子里i挑了个高个子,都是烂人,那就从烂人里挑一个最好用的。
朱棣叹道:「你明白我的苦衷,我也理解你的担忧,咱爷俩啊,都是为了大明朝着想,这事,你得依我。」
朱高燨转念一想,自己的态度确实是有些咄咄逼人了。
皇帝刚刚设立了东厂,他现在就打上门来的要逼着老爷子撤销东厂,这还让皇帝的颜面何在?朝臣会怎么想?
朱高燨退而求次的说道:「爹,依您的意思也行,但是您也得依我一件事才行。」
朱棣龙颜舒展:「成,只要你不
说要撤销东厂,我答应你十件事都可以,你说吧。」
朱高燨想了想,道:「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我之前也说了,东厂的存在,与锦衣卫的存在是有冲突的,他们干的是一样的差事,但很明显比起锦衣卫,东厂更加的受宠,长此以往下去,锦衣卫必然会成为东厂的附庸品。届时,锦衣卫就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了,而东厂也会成为甩不掉的尾巴。」
朱棣略微有些不悦:「听你这话的意思,你还是想撤销东厂?」
「不,我只是觉得,想要让东厂和锦衣卫不产生纠纷,得把他们的作用分开来算,我想了四条原则。」
朱高燨道,「第一,东厂的行动可以是秘密的,比如刺杀某国的国君,不受律法之束缚,亦不受道德之束缚。而锦衣卫的行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