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不产钢的钢铁厂(3) (第2/3页)
由搅炼炉演变为平炉,转炉彻底造就了现在的可见,在工业革命以前,制钢的效率都是非常低下的,无论是锻打还是渗碳都是间歇操作,根本无法以持续产量进行。
这一切都在工业革命期间有了改变,在工业革命阶段,炼钢炉先后由搅炼炉演变为平炉,转炉彻底造就了现在的钢铁工业。
我们先来说说传统的搅炼法,采用焦炉炼铁,铁中一般含有1%的硅,为了进一步得到钢,需要进行精炼,一般来说,精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是将硅氧化,第二步将铁中的碳氧化。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最初使用的炉形为反射搅炼炉。通过这种工艺可以将钢材的含碳量控制在0.5%-1.2%左右这项技术成熟已经到了1850年,搅炼炉的熔炼温度可以达到1400c。
18世纪反射搅炼炉炼钢法,铁块加入炉内,利用木炭的燃烧在炉内形成高温。
空气分两部分进入,从风管进入的是热风,用于木炭燃烧,炉顶部还有冷空气路口,冷空气进入后作为氧化介质,氧化铸铁中的硅与碳。
但是随着铁被提纯,熔点升高,导致铁水有凝固趋势,因此需要人工进行搅拌,所以称为搅炼炉。
在搅炼炉的基础上,添加蓄热技术就形成了现在的平炉。
蓄热技术最早由德国的西门子兄弟于1856年提出(这两西门子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西门子)。
所谓蓄热就是用一部分蓄热体,一般是无硅酸盐材料,实现炉气与热风的换热,节约热风能量的消耗,由于蓄热材料耐温的限制,蓄热技术最早被应用于玻璃工业上,因为玻璃融化温度不高。
但到了1867年前后,这项技术被法国人马丁用于炼钢,最后演化成现在的平炉,由于采用了蓄热体进行换热,平炉的温度可以达到1700c左右,这个温度已经达到了钢材的熔点,因此平炉已经不需要进行搅拌了,同时冶炼含碳量更低的钢也称为了可能。
马丁-西门子平炉的结构是这样的,下方的四个格子就是蓄热体,两两一组,炉内的烟气首先经过第一组蓄热体对其进行加热,但蓄热体温度达到要求后将炉内烟气通入另一组蓄热体。
此时空气从已经加热的蓄热体内通过,空气预热,蓄热体冷却。随后再对气炉进行切换,重复以上过程,间接用烟气对空气进行换热。几乎与此同时,另一种炼钢方法也开始普及开来,并最终沿用至今,那就是转炉炼钢。
转炉炼钢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在这里我们用反应工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过程。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热量核算,在这个系统中输入的热量有两个来源:燃料燃烧放热,另外就是氧化反应,由于空气与碳反应是放出热量的过程。
这些热量的用途有哪几种呢,首先是铁块熔化需要热量,另外就是空气加热与炉子散。
炼铁和炼钢都是一种很常见的工艺,炼钢主要是利用了氧化反应,炼铁主要是利用氧化剂把硫、磷等杂质等杂质去除。
炼铁是用还原剂将铁从矿石中还原出来:Fe2o3+3co=2Fe+3co2,主要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主要设备:高炉
炼钢是用氧化剂将生铁中多余的碳氧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