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饲养林麝 (第2/3页)
这一带是柏油马路,王满银骑着摩托飞快。只用了一个多小时,他已经抵达甘水沟村。
如今的甘水沟村和十多年前没有太大变化,各家窑面院墙上还能够看到当年赛诗会留下的种种痕迹。
此刻,杨全贵家院门紧锁,王满银喊了几次没人应声。见附近有碎娃玩耍,他索性掏出一把糖果,请对方帮忙喊。
自己闲的无聊,扭头打量着院墙上一首用油漆写出的诗句《比比看》: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你坐喷气式,咱能乘火箭;伱的箭头戳破天,咱的能绕地球转!”
再看对面人家墙上,则是一首《XXX到俺村》:XXX到俺村,遍地坷垃变黄金。红薯长的赛石磙,玉米高的冲破天。小麦亩产五万斤,棉花单产三千三。
说起来,这些也算时代见证的一部分了。
早几年,甘水沟村这个赛诗会闹出动静挺大,被黄原各地当成先进经验推广的。
原西县同样如此。
当时冯世宽担任主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拓展成“三赛”:赛诗、赛歌、赛戏。除了每个村大队都要搞外,还要抽十个男青年,十个女青年,十个老头和十个老婆到公社赛,然后再到县上来赛,最后去地区。
罐子村本来想让王满银露脸,被他直接拒绝掉。
转眼沧桑变幻,再看这些诗,王满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包产到户后,赛诗会彻底销声匿迹了,相信现在大部分农民都没有闲心再作诗。
对他们而言,显然填饱肚子更重要。
他正打量着,身后传来一个爽朗的声音。
“满银,你来了!”
“杨叔,我还以为你进山了呢。”王满银扭身见到来人,赶忙回应。
“知道你这两天要来,我一直在村里守着。你婶子今天回娘家,我一个人在家无聊。刚才去看人打牌……没想到就错过了。放心,东西都准备好,快进屋坐!”
杨全贵边掏出钥匙开门,边开口解释到:“平常白天不锁门的……我前段时间进山打松塔,顺便在兽道上下了些扣子。也是巧了,断断续续捉到几只香子。现在撒在院里养着,怕它们跑了。”
杨全贵口中所说的扣子是一种常见捕猎工具。它的制作工具简单,一段绳子,两根木棍。
设置陷阱时,只要绳子挽成活扣就行,而后放在兽道上。野兽路过时,无论脑袋或者四肢伸进活扣里边,都会很容易被套住。
不过王满银没在意活扣的问题,而是惊讶道:“杨叔,你捉到活的香子了?”
香子,就是林麝,雄性分泌麝香。之前王满银来甘水沟村时,见过村里狩猎队捕猎过香子,一般都是用枪。
“嗯,”杨全贵点点头,随即直叹息道:“这两年当门子价格不断飞涨,甘水沟附近几个村的人都像疯了一样。从收罢秋到现在,每天都有几波人进山打香子。照这样下去,估计不出几年,山里的东西就要被打绝种!!”
王满银对这情况也了解。
近几年,麝香价格一路飞涨。
最早黑市上一两麝香值一百多,现在更是达到五十块一克。一个麝香大概十克左右,能值五百块钱。
如果拿到国外,一克能卖到五十米金,价格超黄金数倍。
对很多农民来说,只要打死一只公香子取香,卖得的票子差不多抵得上地里一年收成。而且这钱不用再像先前那样交给村里。
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他们不动心才怪。
所以这段时间很多人连地都不愿意种,成群结队进入山中捕猎。
别说其他人,连杨全贵也心动不已。
不过他的想法比其他人超前一步。之前在黑市卖当门子时,杨全贵曾听贩子提过省城有单位专门养殖香子,而且已经成功实现活体取香。
这种方法不用杀死香子,每年都可以提取。这相当于在家里放置了一个摇钱树。
为此,他特意详细打听了取香的方法。前些日子,又花费不少功夫,捉几只香子放在自家喂养。
它们个头不大,都是当年的幼崽,还没到结麝香的时候。
只是想法很好,真正养起来却并不容易。几只香子捉回来不到两天,全部开始拉稀屎。
杨全贵忙从乡里请来兽医治疗。可惜钱花了不少,却没见效果。
如今那几只香子拉的完全脱相,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
杨全贵准备再养两天,死掉就直接剥皮吃肉。
在对方带领下,王满银看到林麝幼崽。它们模样的确有些惨,浑身瘦的皮包骨头,皮毛上沾着很多粪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